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八条规定“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构成价格欺诈,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违法行为发生期间销售额 1%以上 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这对于营养健康食品营销过程当中的违法行为,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打击。这样的力度可谓不小,可倒逼企业把销售的产品同附加在其中的非产品元素剥离,从而使营销行为更加规范。而这个监管整治过程,也是对劣质营养健康食品经营企业的洗牌淘汰过程,带来的是保健市场的进一步净化。
应当说,中国营养健康食品生产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产品达到了“货真”的品质,但在营销环节,却存在着为数不少、程度不同的违法行为,而“价不实”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所有营养健康食品的违法营销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违法获利,虚高的价格就是违法的“晴雨表”。
一项调查显示,产品虚假宣传、营销模式不规范、产品定价高、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是消费者对于健康产品的槽点。专家指出,营养健康食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夸大宣传,甚至宣称食品的治疗疾病作用;二是普通食品宣称功能功效,三是产品的价格依然虚高。这其中,价格是最为显性和直接的表现。由此,严惩价格欺诈,也是对保健市场有效的监管举措。
所以,严惩价格欺诈,就是抓住了非法营销的牛鼻子。比如,买一个保健食品,在一些健康服务站点购买就比在药店商超购买贵上许多,对此,销售人员会说,因为在这里不但得到了产品还享受了服务,所以价格要高。这里面就有几个疑问,第一,服务是和产品捆绑在一起的?第二,服务的价格透不透明?第三,服务的内容有没有包含虚假宣传成分?价格欺诈和行业的诚信缺失紧密关联。健康无价,健康产品有价。实在的价格的背后需要的是是诚信营销和品质服务。
面对即将开展的对于价格违法行为的整治,企业要顺应监管举措,进一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树立对行业利好的信心。潜力巨大的保健市场摆在眼前,销售货真价实的营养健康食品。使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期待,更是行业的责任。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