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参产业发展大会日前在山东省烟台市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主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以及海参育种、加工、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在新经济、新国际、新生态的多重影响下,海参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海参产业需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化、品牌化、多渠道销售为路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育种专业化分工逐渐细化
《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全国海参养殖面积433.59万亩,比2022年增长15.6%,总产量29.2万吨,比2022年增长17.5%。其中辽宁海参产量首次超过山东,达到11.36万吨,位列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38.9%。
“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及接受度提高,我国居民对海参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表示,据近年来我国市场海参产品表观需求数据,我国海参产品表观需求量在20万吨左右。海参销售渠道以餐饮和百姓消费为主,其中餐饮业占50%,百姓消费和礼品市场占50%,海参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是最大的海参产出国和消费国,在全球海参产业与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参养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创新生态养殖技术、更新养殖设备,海参绿色健康养殖是必然选择。”崔和在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海参养殖区域集中,北方海参主产区为辽宁、山东,南方海参产区以福建霞浦为主。从海参生产来看,商业养殖仅在中国形成规模;从加工企业分布来看,全球海参加工企业众多,60%的企业集中在中国;从加工工艺来看,中国在海参功效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从海参供应情况来看,全球捕捞的海参中有90%供给中国、韩国等亚洲地区。
烟台是渔业大市,盛产海参、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海参产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体系完备,是全国最大的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和加工集散中心。烟台市副市长梁勇介绍,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港口城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烟台去年GDP突破1万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73亿元。近年来,烟台市加快水产种业北方种谷、北繁基地建设,先后培育了刺参“安源1号”等23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达到40余个。烟台市着力打造“烟台国际海参产业城”,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参加工基地、集散中心,近60%的国内海参、近30%的国外海参在烟台加工销售,与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海参主产区国家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海参种苗培育、增养殖、加工流通、科技支撑等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执法监察局政委冷彩凌表示,2023年,山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4700亿元,水产品产量超过900万吨,刺参苗种占国内市场的60%。当前,山东海参年产量超过10万吨,“胶东刺参”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海参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主任李成林表示,在海参育种技术领域,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手段的革新,传统苗种扩繁方式正逐步向优势性状定向选育的精准育种模式转变,标志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革新,更在于新品种创制的突破性进展。以刺参为例,截至2023年,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通过的刺参新品种已达8个。伴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涌现,良种覆盖率也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从不足30%的覆盖率,到如今接近70%的广泛使用,良种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比例大幅提升,这不仅优化了养殖品种结构,也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育种专业化分工逐渐细化,形成了受精卵培育、育苗、中培等一系列专业化的育种流程。这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还促进了育种技术的精细化发展,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专业团队的精心管理,从而确保了新品种的质量和稳定性。
助推海参加工走向高质化
崔和表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生活的追求,海参作为高端滋补品,其产品需求与附加值不断提升,贸易全球化趋势也促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成为主流。然而,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小企业占比高导致的产业效率低下、标准化建设滞后、品牌建设力度不足以及销售渠道单一等。
崔和建议,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高效协同。加快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海参养殖、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行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同时为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强化海参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参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制定多渠道销售策略,除了传统零售渠道,应积极拓展线上销售、跨境电商等新兴渠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拓宽市场覆盖面,提升销售效率。
在海参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如资源利用率低下、营养成分在加工中流失严重、加工技术缺乏科学依据支撑、产品种类单一且同质化严重,以及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体系。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海参加工产业的升级转型,也影响了消费者对海参营养价值的充分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海参加工产业向高质化方向发展,薛长湖建议,首先,应当升级传统干海参加工工艺,探索以鲜海参为原料,采用现代保鲜技术,如冻鲜海参技术,以保留海参的原始风味和营养成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基于海参中独特的功效成分,如海参皂苷、多糖等,进行深化研究和工程化开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酶解、发酵等,提取和纯化这些功效成分,开发新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多元化需求。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海参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体系,包括制定海参原料、加工工艺、产品品质等各个环节的标准,确保海参产品的安全性、营养性和功能性。加强海参加工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为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李成林建议采用“重两头、强中间”的发展策略,构建从种业到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前端种业环节,致力于优良性状的开发利用,通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苗种品牌化,提升刺参种苗的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效率。在中间生产环节,倡导生态绿色、安全养殖的理念,结合先进的技术模式和投入品,以及现代化的设施装备,确保养殖过程的环保、高效与安全。在后端产品开发方面,注重刺参产品的养生保健价值,追求食用和储存的便利性,推动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创新。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