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电子报
  • 地方频道
  • 我国粮食储备根基持续夯实

    2024-12-30 15:43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2月2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预计今年粮食收购量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连续两年稳定在8000亿斤以上。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在连续9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迈上新台阶。粮食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地进入粮食丰收期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粮食产量达1100.73万吨,同比增长0.4%,粮食产量创16年来新高,同时粮食播种面积达3047.87万亩,同比增长0.3%。

    1100.73万吨粮食里,三大类粮食产量均有小幅增长。其中,谷物产量达768.15万吨,同比增长0.3%;豆类产量达47.15万吨,同比增长1.5%;薯类产量达285.43万吨,同比增长0.6%。

    “这是统筹实施良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的结果。”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重庆市粮食平均亩产达361.1公斤/亩,较上年增加0.5公斤/亩。以水稻为例,在永川区的中稻+再生稻示范片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两季亩产合计1032.6公斤,成功创建吨粮田,相比过去新增粮食近100公斤。

    “单产增长,得益于近年来我市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开展的粮油单产提升攻关‘百千万’示范行动。”上述负责人说,通过建设高产示范片,开展密植防倒伏技术研究、再生稻配方施肥试验、增密提单产示范等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将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提升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确保全市粮食产销平衡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截至目前,重庆市主要秋粮水稻、玉米已颗粒归仓,红薯采收进入尾声,冬种工作正全面推开。接下来,全市将继续落实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安全,强化产业支撑和设施建设,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基础。

    今年,天津市取得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98.6万亩,同比增长2.3%,三大谷物播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麦播种面积191.5万亩,同比增长3.9%;玉米播种面积297.2万亩,同比增长2.0%;水稻播种面积83.4万亩,同比增长3.1%。

    粮食产量实现历史突破。夏粮和秋粮均实现增产丰收。夏粮产量79.9万吨,同比增长7.3%。秋粮产量达到190.7万吨,同比增长5.2%。全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70万吨,达到270.6万吨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4.9万吨,增长5.8%。

    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加力实施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蓟州、武清、宝坻建设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和宝坻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集成推广单产提升技术,扶持96个规模种植主体开展粮食高产竞赛,有效带动全市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粮食单产达到452.03公斤/亩,同比增加14.93公斤/亩,增幅3.42%。

    今年,云南粮食总产量1993.5万吨,比上年增加19.5万吨,增长1.0%,粮食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云南省局部地区出现洪涝风雹灾害,但全省雨季来临较早,抢抓节令及时,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农业气象灾害中等偏轻发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生产。各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面促进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分生产季来看,夏粮产量264.1万吨,比上年增加2.8万吨,增长1.1%;早稻产量13.1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增长9.8%;秋粮产量1716.3万吨,比上年增加15.5万吨,增长0.9%。

    此外,据实割实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北大荒集团粮食产量达到457.65亿斤,比上年增长1.75亿斤,连续14年超过400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累计生产粮食10935亿斤;四川粮食总产量达到726.8亿斤,比上年增加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9690.2万亩、总产量781.8亿斤、亩产403.35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0.08%、2.6%、2.5%;河北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超过700亿斤,连续9年超过740亿斤,2024年创历史新高;甘肃不仅连续5年将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而且年年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将全省44.1%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

    多重利好推动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表示,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局部地缘冲突以及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破浪前行,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产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实现,未来,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有五大支撑:

    一是政策好。近些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构建了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价格支持方面,持续推行稻谷与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吃下“定心丸”。2024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及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均较2019年有所提升,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每斤也上调了6分,这无疑为农民种粮增添了底气。

    二是人努力。各级党委政府紧密围绕粮食生产这一主题,从春耕到秋收等环节多次进行精心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粮食产量的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近3000名专家积极进行新品种培育和高效农机设备开发,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三是基础实。我国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我国粮食生产的根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质保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了1.23亿亩,总体灌溉面积达到10.75亿亩。

    四是科技强。我国粮食科技领域通过优化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种业创新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小麦品种,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加快,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3万份。

    五是防风险。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背景下,作为“靠天吃饭”的行业,必须要有效防范应对各类自然风险。这方面,我国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努力实现“龙口夺粮”“虫口夺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产的原因。他认为,政策方面,中央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有效保障了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各地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扩大复播粮食面积,充分挖掘面积潜力。”胡冰川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9亿亩,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各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入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国粮食单产394.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5.1公斤,增长1.3%,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科技保障。

    从农民积极性来看,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农民种粮收益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粮食产能,确保全年粮食增产丰收。

    “能够看到,2011年以来,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成为最大的粮食作物。这主要反映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变化,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保持稳产,增量来源于作为饲料粮的玉米,其背后对应的是养殖业和肉蛋奶水产品消费增长。也说明了,中国农产品消费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胡冰川分析道,“1.4万亿斤的粮食总产量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外稳定全球粮食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之一,粮食增产对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减少饥饿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1.4万亿斤粮食的丰硕产量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坚实支撑。通过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就,充分展现了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坚实基础。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韧性,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下我国粮食供给情况总体稳定,粮食储备充足,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口粮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