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下游平原是盛产稻米的绝佳之地,依靠稻米,当地老百姓把“小康”播撒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7月底,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稻梦空间景区热闹非凡,进入最佳观赏期的稻田画正向人们传递着锡伯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水稻变画笔,稻田成画板,黑土地作画卷,登上高高的观景台向下俯瞰,献礼建党百年、乡村振兴、三牛精神、青春环游记等画面赫然出现在2000多亩沃野之上,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一幅幅壮美的稻田画中藏着老百姓的小康密码。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稻梦空间创始人张爱忠作为锡伯族代表见证了这一盛况。这是继2019年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阅兵典礼和文艺晚会后,“中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张爱忠又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
沈北新区是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清水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张爱忠是个地道的锡伯族农民,从小和父亲学种稻、磨米、卖米。他在米中找到了灵感,给米赋予了生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他带领一群农民,建成了在全国有名的田园综合体,种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稻田画,开发出系列米产品,擦亮了稻米产业的“金字招牌”,并将其开发成休闲农业,富了一方乡亲。“让农民回归土地,农业才有希望”是他给乡亲们的承诺。
2011年,沈北新区政府从日本引进稻田画制作技术,并在一块80余亩的稻田上做实验——用黄、紫两种颜色的水稻种出了表现锡伯族人民骑射文化的图案,在当地引起轰动。第二年张爱忠接过这个项目,创建了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并在原址做了一幅“七星龙腾”稻田画,可来参观的人却没多少。当所有人都认为张爱忠会就此放弃时,他却像着了魔一样非得把稻田画做好、做出名。
刚开始,制作稻田画可利用的颜色只有黄色和紫色,还出现过画作远小近大等问题。为此,张爱忠多次赴日本考察,向专家与企业家学习,并在国内各地收集水稻种子,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技术日渐成熟,在摸索中逐渐培养出一支自己的专业团队。2014年中秋节前后,以稻田画为特色、富有诗意的田园综合体稻梦空间开业。在专家学者和农民的日夜耕耘下,稻梦空间现在已拥有10余种不同颜色的水稻。
景区工作人员关占山介绍,稻田画的制作从画图打点开始,打点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GPS,另一种则是利用画线器。每年4月25日起,工作人员用20天左右给每幅画定位、打点。与此同时,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们需要一株一株的手工插秧,景区稻田画技术人员拿着图纸进行“指导”,还有专人对每个点位所插秧苗的颜色进行规划。
“定点后我们都用标尺根据间距进行插秧,每一个点插的秧都是不一样的,比如1到5是什么颜色,6到10是什么颜色,按照这个点进行插秧,最后呈现出理想的图案。”景区工作人员于春艳说,“还要根据画面和人物的实际需要来搭配颜色。”
近年来,稻梦空间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也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第五个故事《神笔马亮》的拍摄地,其中那幅壮观的火车稻田画让人印象深刻。5月29日,长达2800米的全国最长稻田小火车在稻梦空间正式通车。
特色艺术与文化是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的财富和底蕴,是产业园的竞争力与灵魂,独特的龙脉地理优势更给产业园蒙上了神奇的面纱。稻田画打破了西方麦田圈的奇迹,将巨幅画作勾勒于稻田之上,让稻田以更加神奇的风韵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独特的稻田艺术。更配以高空滑索、看台、稻田浮桥等辅助设施,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也为产业园和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当新颖的想法与新生的力量注入传统农业,稻梦空间周围一改“空心村”旧貌,成为人丁兴旺的美丽乡村。如今,稻梦空间已具备两万亩绿色水稻种植规模,年加工10万吨水稻生产能力,年游客近30万人次。2017—2019年,仅旅游项目方面,稻梦空间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当地农民年创收近500万元,总共惠及3个街道40余个村2000多位农民。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张爱忠走向富裕的时候,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这方热土;在企业越做越大的同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乡亲们。“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从村里招募,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借助稻梦空间这一平台,当地200余名剩余劳动力也陆续转型成为新农人,从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再就业、妇女再创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朱丽华生在农村,家里世代耕田。2012年,她应聘为稻梦空间的售票员,接触到稻田画。出于兴趣,她开始钻研稻田画制作。如今,她已是景区的创意管理者。2020年,她设计的作品在全国多地种植成稻田画。从初见稻田画到亲自栽种稻田画,再到担任辽宁省十三届人大代表,朱丽华用一株株彩色稻穗绘制出了自己的灿烂人生。
在稻梦空间,像朱丽华一样实现华丽转身的农民并非个例,景区设立了“农业创客”示范基地,给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天地。养鸡、猪、河蟹以及甘蔗种植园、葡萄园等10个创客项目已全面启动,景区为肉、蛋、禽、水果等各类农产品提供统一生产与加工服务,共同打造“稻梦空间”品牌。2018年,第一个“稻梦空间”牌产品米花糖面市,随后“稻梦空间”牌过桥米线、牛肉辣酱、笨鸡蛋、黑猪肉等旅游产品接连上线……在观景台下,几乎每一个游客都会尝一尝糙米冰淇淋。工作人员说,这款冰淇淋在高峰时一天就能卖出1.3万元。除了冰淇淋,稻梦空间小吃街的冷面、米线、米饼、糙米卷等食品也深受游客喜爱。一些农业科研机构把实验田搬到了稻梦空间,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农民,提升科学种田水平。
来自营口盖县的果农迟德武在这里以农业创客的身份实现了创业梦想。他说:“以前种水果卖不上价,苹果最便宜的时候只卖到两毛钱一斤,现在通过创客平台,好的有机水果可以卖到10块钱一斤。”
当地盘古台村村民张英实也说:“以前一家人种地没有太多收入。现在种地之余,我们很多村民都在景区小卖店打工,旺季每个月收入近3500元,淡季也能有近2700元,卖得好的点位提成能拿到4000多元,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稻梦空间总经理赵爱军表示:“让农村留得住乡愁,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会打造好稻田画观赏区,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动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张爱忠说,企业没有采用土地流转、支付农民“包地费”的经营模式,而是通过与农民合作,让农民有选择地实行统一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等,在收购价的基础上给成员每斤提高0.25元回购原稻,冷库保存水稻可以提高利润30%左右,农民在原有卖粮的基础上增长45%的收益。同时,利用自身规模优势,降低经营成本,确保了稻米的销路及农民的稳定收入,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实现互利共赢。
“老一辈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我这一辈发展起创意农业产业,不仅能带动乡亲们增收,也美化和保护了土地。”张爱忠说:“通过融合,我们打通了农业种植、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以旅游打造品牌、带动人气,用品牌带动农业生产和休闲美食民宿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乡村变美、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如果说当初建立稻梦空间是一个梦,现在这个梦已经实现了。”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