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40年的培育发展,富有特色和规模的蔬菜产业已成为内黄农业一张靓丽的名片。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5.5万亩,总产量272万吨,总产值42.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总面积22.2万亩,总产量205.5万吨,总产值37.1亿元。
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内黄县围绕“三链同构”,按照“农业发展突出高效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突出蔬菜产业,蔬菜产业发展突出高标准钢架大棚”的工作思路,坚持结构调优、规模调大、链条调长,全力建设“四个平台”,厚植新优势、激发新活力、增添新动能,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平台引领 构建发展新格局
立足农业优势,内黄县按照“突出优势、完善链条、提升品质、促进增收”原则,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包括果蔬城销售平台、农博园科技推广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平台、电商销售平台及规模化种植基地在内的“四平台一基地”农业产业链。
一是着力构建果蔬销售平台,破解销路瓶颈。针对蔬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市场主导权弱、种植盲目性大等问题,引进建设了果蔬城项目。坚持“以商促农、农商联动”,把果蔬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年销售农产品100万吨以上,交易额20亿元,把田间地头生产与市场消费终端有效联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着力构建科技推广平台,破解技术瓶颈。针对传统蔬菜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比较效益低的现状,引进建设了农业科技博览园,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入手,把科技元素注入产业链,把先进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导入产业链,引导农民以新理念进行生产,提高种植效益,拓宽增收空间,增强内黄果蔬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着力构建质量监管平台,破解信誉瓶颈。坚定不移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道路,把优质产出来、把安全管出来、把品牌树起来,推动农业加快实现由增产导向到提质导向、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根本转变。投资2000万元,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将全县农业生产主体、农资经营企业、收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三品一标”单位等全部纳入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四是着力构建电商销售平台,破解市场空间瓶颈。投资6000万元建成电商产业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国内电商平台精准对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年均交易额达16亿元,累计助农增收2.6亿元。
内黄县通过打造“四平台一基地”产业链,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菜篮子”规模化发展搭建了平台,既促进了群众增收,又推动了产业发展,提升了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
放大优势 打造发展新高地
内黄县坚持“调、转、带”相结合,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
着力“调”,制定扶持意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温棚瓜菜、优质尖椒、优质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业;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亩均效益,新型钢架大棚亩均收益达到4万—5万元,是传统种植业的15倍,真正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瞄准“转”,转变发展理念。推动蔬菜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回收农膜,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严控高毒农药使用时间、间隔时间,坚决禁止使用违禁农药,加强技术培训、政策宣传和用药指导,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带”,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0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17家、市级示范社24家。全县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447家,其中省级示范场7家、市级19家。
提档升级 厚植发展新优势
内黄县紧紧抓住蔬菜产业特别是温棚蔬菜产业优势不放松,在高起点上厚植新优势。
一是加快建新改旧。加快新型高标准大棚建设,在东庄、马上、梁庄新建3处新型温棚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加快老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温室大棚升级换代、提质增效,在集约化育苗企业推广应用自动喷淋、移动苗床、智能化控制等设备,实现了育苗设备的升级改造。
二是加快蔬菜工厂化育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蔬菜净育苗面积630亩,总占地面积1250亩,年育苗量3亿株以上,种苗销售到濮阳、滑县、汤阴及河北、山东等地,市场供不应求,形成了与蔬菜产业相匹配的新业态、新优势。
三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广物联网智能化控制、水肥一体化、滴灌微灌等现代种植技术2万余亩,引进蔬菜新品种11个,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四是加快品牌创建。对获得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和“三品一标”认证的单位给予资金奖补。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8个、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
深化改革 激发发展新活力
内黄县坚持“向改革要出路,以改革增动力”,以梁庄镇冯庄村为试点,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引擎。
目前冯庄村1400亩土地全部流转,200户农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大棚产业园区248亩,建设钢架大棚24栋、温室24栋,由传统分散种植模式转变为统一种植、统一育苗、统一管理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的统一布局。
亳城乡和东庄镇5.3万亩早春+秋延大棚西红柿生产基地、马上乡和龙庆街道办3.6万亩早春大棚甜瓜+秋延菜椒生产基地、高堤乡2.5万亩早春大棚菜椒西瓜+秋延辣椒生产基地、梁庄镇1.7万亩温室黄瓜套中苦瓜生产基地、井店镇1.8万亩早春大棚黄瓜+越冬蒜苗生产基地、繁阳街道办和中召乡2.2万亩早春小弓棚西瓜+夏秋露地菜生产基地……内黄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下一步,内黄县将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并重、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聚焦“调结构、抓升级、创品牌、提质效”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共投入,搞好公共服务,推动蔬菜产品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