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谷家峪村依托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的香椿资源,成为远近闻名的香椿种植特色村。谷家峪村的香椿种植,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谷家峪村的香椿种植历史悠久,据《获鹿县志》记载,早就把香椿作为当地蔬菜列入“物产”中。在谷家峪村,香椿树遍布房前屋后,其中,“红油香椿”是主要品种,以其芽壮枝嫩、香气浓郁、颜色翠绿、营养丰富而著称。
石家庄鹿泉区宇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谷振林表示,合作社拥有香椿生产基地3000亩,认证了380公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80公顷和16种无公害农产品,现有标准化香椿种植基地5000亩,年产香椿100万公斤,建成了集特色产业种植、产品贮藏加工、休闲采摘、苗木繁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主要产品有鲜香椿、香椿蛋花汤、脱水香椿、椿园酱菜、秘制椿芽、花椒芽酱菜等。合作社通过引进速冻保鲜、低温真空干燥保鲜加工工艺,研发出冻干香椿、香椿酱菜、香椿蛋花汤、香椿面等深加工产品,并已实现批量生产并错季销售。
“香椿作为春天的时令蔬菜,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季节性限制,冬季市场上香椿供应往往不足。为了弥补香椿冬季市场的短缺,自2008年起,合作社开始利用大棚技术种植香椿,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掌握了大棚香椿种植的技术,如今,合作社的大棚香椿颜色红、上市早、产量高,实现了每亩种植5万棵香椿苗,亩产量达到1万多斤,市场批发价平均每斤35,亩收益可达30多万元。”谷振林说。
“在谷家峪村,香椿不仅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谷家峪村党支部书记谷彦文介绍,谷家峪村的205户村民,家家都种植香椿。过去,传统香椿树由于树高、出芽晚,采摘困难,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委会引进了河北农业大学的香椿矮化密植高产技术,实现了香椿矮化密植,从而降低了香椿的采摘难度,产量显著提高,亩产比传统种植提高了30%,采收时间也提前了10—15天。
2020年,谷家峪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白鹿泉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1万元。目前,谷家峪村两家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白鹿泉乡西杨庄、段庄、西薛庄、西胡申、东胡申、白鹿泉7个村种植香椿。在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谷家峪香椿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面积由原来的4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亩,年产量达到100万公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名优特产。
“香椿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谷彦文表示,将继续推广矮化密植技术,让更多的村民受益,让谷家峪村的香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谷家峪村香椿成为鹿泉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