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电子报
  • 地方频道
  •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渐成气候

    2024-10-22 14:14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贵港市政府、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的2024年首届稻渔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第六届广西稻渔丰收节活动近日在广西桂平举办。

    此次丰收节以“稻渔合奏致富曲 田间光影绘丰年”为主题,由开幕式、稻渔重要文化遗产表演、2024首届稻渔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稻渔特色产业推介会等内容组成,旨在集中展示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成果,共谋产业未来发展。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逾 4490 万亩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陈家勇在会上介绍,去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490.34万亩,产出各类水产品416.65万吨,其中,湖北水产品产量超百万吨,安徽、湖南、四川水产品产量均超50万吨,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已占到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12.20%。

    种养模式方面,陈家勇介绍,稻虾种养是第一大种养模式,以稻田养殖小龙虾为主。去年,全国稻虾种养面积达2530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37%,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河南、四川等地。稻鱼种养是第二大种养模式,以鲤鱼、鲫鱼为主。去年,全国稻鱼种养面积达1400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31.39%,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5省(区)等中部和西南丘陵山区。一些经营主体将稻鱼模式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效益大幅提高。一些地区则通过实施田间工程,融合现代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推动传统稻鱼模式向高产模式转变。稻蟹种养是第三大种养模式,以辽河水系和长江水系河蟹种群为主。去年,全国稻蟹种养面积达265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90%,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黑龙江、吉林等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介绍,“在我国,稻田养鱼约有3000年历史,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稻田养殖向生态农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于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审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桂建芳指出,传统的稻作农业虽能保障粮食供给,但在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存在局限性。相较之下,稻渔共生系统通过水稻种植与淡水养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循环机制,既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又能有效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显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稻田为鱼类提供了天然栖息地,鱼类的活动可以松土增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而鱼类粪便则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与此同时,鱼类捕食害虫,有助于维持田间的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频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方式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抓手和支撑产业。”

    桂建芳指出,稻渔共生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也有重大贡献。通过优化水田管理,减少甲烷排放,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稻渔共生系统能够有效地固碳减排,成为绿色低碳农业中的典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稻渔共生系统的科研投入,探索更多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让更多农户掌握这一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永旭介绍,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开发形成了共生复合系统,确保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生产高品质粮食和水产品。蟹、虾、鱼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控虫、控病和松土,确保了水稻的增收和增效。同时,长期淹水也限制了杂草生长,水稻为养殖的虾蟹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蜕壳环境,保证了成活率。此外,通过水产动物的田间活动(松土)等,使土壤团粒结构优化,减少了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改善生态环境。稻渔共生系统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田)双收”,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依据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渔文化”和“稻渔休闲观光”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多管齐下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陈家勇介绍,近年来,政策环境利好,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赋予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新的使命。其不仅是稳粮增产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渔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有力抓手。随着种植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明确,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迎来了稳固的产业基础,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石。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大米和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因其独特的生态效益和食品安全优势,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

    陈家勇指出,当前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限制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现有模式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仍有待提高。适宜的水稻和水产品种选择有限,制约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链条有待升级,稻渔综合种养以供应原料、卖初级产品为主,产地水产品加工和物流体系、加工和综合利用率需要进一步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多种功能挖掘拓展不充分,产业融合层次不高。虽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等问题,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涉农龙头企业数量少,且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自身发展质量和联农带农作用有待提高。

    陈家勇表示,可通过以下4点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一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规模,需要科学制定并落实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优先发展区域、种养模式和品种,避免“一刀切”和盲目发展。同时,强化存量监管,贯彻落实《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稳步拓展增量,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低洼田、冬闲田和复垦地等潜力地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产业规模。

    二是加快突破稻渔综合种养基础理论、品种创制、技术和模式创新集成等问题,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稻渔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力度。加快适宜水稻和水产品种筛选、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支持规模化繁育,提升良种供应能力。同时,加强符合稻渔系统特点的机械设备研制和推广应用,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引导主体和小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联农带农作用。鼓励稻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各级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四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贯通产加销的中心点作用,推动初加工产能下沉,精深加工产能集中,加工与市场、加工与营养健康、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延伸、电子商务等有机融合。发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横向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点作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多种功能,实现多元价值。通过三产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影响力。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