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西部,黄河支流大黑河灌溉着这片土地,黄河沿线多地菜肴制作技艺也汇聚于此,卓资熏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卓资县以“培育一个品牌、成就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为目标,依托“卓资熏鸡”地理标志,聚焦“政府主导、提质强基、品牌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强链”五大核心,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位列“中国三大名鸡”
20世纪20年代,河北省熏制品传人李珍师傅结合原籍熏制品工艺和本地卤鸡制作方法,创造出风味独特的“卓资山熏鸡”。1922年,京张铁路修建至包头,南来北往的商客途经于此,卓资人借着几分钟的火车停靠时间,将熏鸡卖到了火车上,火车站站台也变成了卓资熏鸡最早的对外销售平台。从此,熏鸡的味道乘着铁路飘向四面八方。
“八角良姜老汤煮,三味香柏旺火熏”。卓资熏鸡是用当地特有的红羽边鸡,加多种中草料和调料,再经老汤温火慢炖,以柏木熏制而成,其中,“熏”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柏木生成的熏烟不仅赋予鸡肉独特滋味,也更利于保鲜。熏制数小时后,一只色泽红润、鲜香四溢的熏鸡就出炉了。
在熏鸡文化旅游节上,工作人员在准备熏鸡供游客品尝
1956年,在全国熟食制品展会上,卓资熏鸡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同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鸡”。近年来,在卓资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熏鸡产业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2016年,卓资熏鸡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熏鸡制作技艺也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卓资县被内蒙古自治区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授予“熏鸡之乡”的美称;同年,卓资熏鸡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的称号。
为进一步擦亮“熏鸡之乡”这一金字招牌,卓资县不断加强熏鸡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卓资熏鸡+”的产业经营模式,引入风干熏鸡、麻辣熏鸡等新产品,更新熏鸡包装技术,提升保鲜保质能力。同时,卓资县通过建设和维护红色文化长廊、推动熏鸡产业与旅游观光等产业融合发展,使“金鸡”搭上文化、网络、旅游发展的“顺风车”。
目前,卓资熏鸡已成为卓资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卓资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卓资熏鸡由早期的几家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熏鸡生产企业8家、作坊31家、销售网点110多个,在当地年产销量达400万只以上,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已经形成极具特色及品牌价值的地方产业。
向年产值5亿元冲刺
为改变卓资熏鸡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经营分散、没有完整的加工产业链等问题,同时做大做强熏鸡产业、提升卓资熏鸡区域品牌影响力,卓资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了熏卤食品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一个集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加工产业链。目前,园区已完成建设,预计2025年启用,运营后可使熏鸡生产能力由现在的400万只提升至1300万只以上,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
卓资熏鸡产业要想发展壮大,需要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进行布局。
在原料供应环节,卓资县引进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金鸡”产业扶贫项目,目前蛋鸡养殖可存栏240万羽,零散小养殖场存栏50万羽;2023年开工建设卓资县百万羽蛋鸡养殖项目,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存栏蛋鸡150万羽。
在生产环节,卓资县深耕产品研发,从产品包装设计、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口味和品种开发等方面下功夫,协调北京市食品科研相关院校和机构成立熏鸡产业咨询智库。
在销售环节,卓资县与北京市朝阳区签订了《2023—2025年三年东西部协作工作协议》,开展卓资熏鸡进京行动,布局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完成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售后反馈机制。同时,卓资县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依托中国海油定点帮扶建立电商中心,开通“京东卓资特产馆”“有赞卓资特产”两个商用平台,将具备规模产能的熏鸡等农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2018年,卓资建立了“卓资山珍”电商扶贫公共品牌以及集物流仓储、线上营销、企业孵化、产品展示、技能培训等多功能一体化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电商+产业+脱贫户”的利益联结。
卓资县坚持把熏鸡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借助“熏鸡之乡”金字招牌,不断巩固产业基础、逐步提升产业效益、持续放大品牌效益,大力推进熏鸡产业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放大“熏鸡之乡”名片效应,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和2024年,卓资县连续举办两届熏鸡文化旅游节,并创造出“万人品鉴熏鸡”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和“最大规模的鸡肉品鉴会”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座城,一只鸡,一个品牌。以熏鸡立县,是卓资县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典型事例,是推动“五大任务”、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见行见效的最好实证,更是“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依托现有8家重点旅游景区、50余家农家、31家民宿,卓资县着力将熏鸡塑造为卓资文化旅游“形象大使”,推动“金鸡”展翅高飞。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