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四川平武县山野菜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2025-04-22 14:53 来源:中国食品网
 点击:

春日的涪江上游,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村民已背着竹篓穿梭在林间,采收雪芽菜、鹿耳韭、折耳根等天然山野菜。这片平均海拔1500米的沃土,正上演着一场生态资源与现代产业的双向奔赴,从破译自然密码到构建全链体系,平武将山野菜这份大自然的馈赠的土特产,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自2025年春季野菜季启动以来,全县脱贫户人均增收1500元,覆盖脱贫户4587户、监测户647户,其中,监测户覆盖率达100%。当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平武的实践证明:特色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点,更应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稳定器。

“森林四库”价值转化

平武县的优势藏在77.46%的森林覆盖率里。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里的原始森林不仅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180余种山野菜已有60余种可规模化商品化。

每年3—6月,漫山遍野的野菜带着露珠破土而出,成为都市人追捧的“春日限定”。当地深谙“两山”理论精髓,将野菜定义为“森林粮库”的核心产品,不施农药、自然生长的特性,是最珍贵的“绿色认证”。

平武县村民的背篓里,蒿葱、蕨菜等野菜不再是“靠天吃饭”的零散物产,而是通过标准化采挖、品控分级,转化为电商平台上的“生态臻品”。这种从自然资源到商品价值的跃升,本质上是对生态优势的深度解码。

科技重构产业链条

在平武县大桥镇大安村,无人机的嗡鸣打破了深山寂静。一架载重150公斤的无人机,将山巅野菜4分钟运抵村委会,取代过去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跋涉。这是平武引入新质生产力的缩影,科技不仅缩短时空距离,更重塑了产业链条。

定向检测技术为野菜贴上功能标签。市场监管部门对45批次野菜开展快检,分析其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成分,为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37名本土主播组成的“云端战队”,每天通过镜头将4000公斤野菜送往全国,直播间里“带露采摘”的场景,让农产品溢价能力提升30%。

当无人机的螺旋桨与直播镜头形成“科技双翼”,深山与市场的连接不再依赖传统渠道,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直连直达,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生动实践。

让“山货”不再难卖

曾几何时,平武县村民面临“采得好却卖不掉”的困境,分散采摘导致议价能力弱,中间商压价让农户收益微薄。平武的破题之策是构建“农村经纪人+社会化服务”网络。

在江油关镇,农村经纪人彭慧枝每天收集村民的野菜,通过集中分拣、对接电商平台,将过去地头价2.5元/公斤的山根菜卖到4.5元/公斤。全县培育的专业经纪人团队,不仅解决了“找不到销路”的痛点,更通过统一品控、批量运输,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数据显示,经纪人体系覆盖的村庄,野菜销售价格平均提升40%,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这种“组织化”的力量,让分散的小农经济具备了对接现代市场的能力,真正实现“山货出山不低价”。

平武的野菜产业创新,始于对消费场景的重塑。县城河堤的“潮汐市场”每日清晨开市,1个主直播间与100个村的分直播间构成“1+100”直播矩阵,形成“百村云赶集”的壮观景象。

近日的首场直播中,50公斤野菜5分钟售空,四川成都、浙江杭州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让“深山珍馐”变身“网红爆品”。在东西部协作平台加持下,200万元消费帮扶资金助力“熊猫走天下·生态进万家”,让平武野菜产品持续走进绵阳高校,走进省市机关食堂,走进新百盛超市及大型商业广场……

当游客走进平武,不仅能在田间体验采挖野菜,还能参与“野菜宴”烹饪、民宿研学等活动,形成“采摘——体验——消费”的闭环。电商平台上,“平武野菜季”“春日尝鲜礼盒”等场景化营销,让野菜从区域性食材升级为全国消费者的“春日期待”。这种“场景革命”,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赋予野菜文化体验价值,让产业附加值在多元场景中持续裂变。

“不赚老百姓一分钱”是平武野菜产业坚守的底线。针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政府搭建“原价直供”通道,经纪人以地头价收购,直播销售不加价,利润全额返还农户。

平武山野菜的蜕变,是一场生态优势与创新思维的合谋。当无人机掠过林海,当直播间连通城乡,当经纪人奔走山间,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革命”。这里的实践揭示乡村振兴需要破译自然密码,但更要构建现代产业逻辑,用科技突破地理限制,用组织化提升议价能力,用场景创新激活消费潜力,用民生情怀守住发展初心。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