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云雾缭绕间,30万亩高山蔬菜铺展成绿色画卷,菜农们忙着采收辣椒、甘蓝等蔬菜,将其用冷链车发往重庆、四川成都等地。近年来,朝天区紧扣“稳面、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通过建基地、强科技、兴加工、创品牌、促销售、重融合,构建起了完整的高山蔬菜产业生态,最终让曾家山高山蔬菜成了富民强区的“金名片”。如今,当地30万亩菜园已经“种”出了12亿元产值。
“博辣5号线椒亩产7000斤,比老品种能多收2000斤。”采摘、搬运、打包、装车……一大早,在朝天区两河口镇两河村高山蔬菜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内,20余名菜农正忙着采收、售卖辣椒。
2020年,朝天区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14名科技专家带着200余个蔬菜品种扎根山区,最终筛选出30余个“适销对路”品种。庆椒二号菜椒、苏润903线椒、亚春尖峰甘蓝……这些“明星品种”不仅扛住了高山气候,更成了菜农的“致富种”。
针对山区难题,专家们打出“组合拳”。嫁接茄子长季节栽培技术让茄子采收期延长至6个月;“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串联起11个基地的65套物联网设备,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可实时传到手机上。“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种蔬菜越来越有谱了。”菜农们高兴地说。
在朝天区,蔬菜“种得好”的同时,也“更好种”。
“以前背菜下山要2小时,现在单轨车10分钟就到!”如今在朝天区的两河口镇、曾家镇、临溪乡等7个乡镇,40公里单轨运输线已经铺设完成。
在曾家镇大竹村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无人机在田垄上盘旋施肥控虫害;育苗棚里,精量播种一体机每天能完成50亩地所需的育苗播种量。这个集农资供应、农机服务于一体的“田间管家”,年服务1000余户菜农,覆盖1万余亩基地,让山区劳作效率提高了3倍。
从采摘到上市,“保鲜链”让蔬菜“鲜”行千里。3500平方米的冷链物流中心里,刚摘下的蔬菜经压差预冷1小时降温至8℃,机械化包装线快速分级,2800立方米冷库让蔬菜货架期延长了10—30天、腐损率降了10%。年处理2.5万吨蔬菜的能力,让曾家山蔬菜走出大山,年销售额近亿元,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有了科技“造血”、装备赋能,产业发展模式也要“破圈”。
“玉米挡烈日,辣椒长得欢,一亩地能挣6000多元。”在两河口镇的“辣椒+玉米”地里,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四川蔬菜创新团队高山蔬菜岗位专家苗明军正讲解复合种植的妙处。这种模式不仅防住了辣椒日灼病,还兼顾了粮食需求,可实现菜粮双收。如今,“辣椒+大豆”“甘蓝+辣椒”等4种新模式已推广1万余亩,带动了1250户农户年增收8000万元。
不止于种,更在于“融”。田间采黄瓜、棚里摘番茄,农旅融合让菜农既能卖菜,又能赚“观光钱”。去年,全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交流会在曾家山召开,12家企业签下1万吨购销单,秦巴山区高山蔬菜产业研究院揭牌,曾家山蔬菜正从“地方特产”变成“全国品牌”。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