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电子报
  • 地方频道
  • 吃一锅 种一棵 海底捞"沙棘锅"集结吃货力量 共筑沙漠绿洲

    2021-08-23 10:21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黄酮、有机酸生物碱、各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可用于食品、饮料、医药、保健等行业。市场上以沙棘为原料的食品不少,如沙棘饮料、沙棘原浆、沙棘冻干粉、沙棘茶等,但在火锅消费场景中,沙棘相关产品仍然不多见。据《中国餐饮年鉴2020》显示,食材类火锅包括鱼火锅、牛肉火锅、羊肉火锅、鸡肉火锅、海鲜火锅、猪肉火锅、蛙火锅、菌菇火锅、食材混合火锅等。

    为丰富火锅产品类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推动沙棘产业发展,8月19日,海底捞在北京、上海、浙江、吉林等18个省份的700余家门店上线果味酸辣锅底沙棘火锅,掀起果味锅底新潮流。

    据海底捞沙棘锅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相对于食材上新,锅底的创新更具难度,要充分考虑不同消费群体的口味需求,每一次产品迭代的背后都经历了反反复复的调整和试验,要在毫厘间把握好平衡。“行业内有句话很形象,叫做‘火锅食材千千万,口味围着锅底转’,做出一款好的锅底难度可想而知。”海底捞沙棘锅研发团队负责人表示,有消费者在品鉴点评中提到,沙棘火锅能使味蕾获得较大的满足,沙棘的营养价值更赋予了养生感。近年来,随着“Z世代”消费力量的崛起,其追求独立个性、注重体验感和养生健康的特点,愈发受到商业市场的重视。海底捞推出沙棘火锅,主打健康美味和差异化口味,某种程度上也为新消费者提供了新选择。

    据了解,沙棘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树种之一,作为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植物,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既能在风口沙丘上生长,又能在沙滩沟壑繁殖,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一把“好手”。从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沙棘生态建设与开发工作,将其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树种之一。

    支付宝“蚂蚁森林”项目也将沙棘列为种植树种,浇水种沙棘成为一种新时尚。海底捞的沙棘火锅也承担了相同的公益使命,顾客每消费一整锅沙棘火锅,海底捞将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一棵沙棘树种植在“蚂蚁森林”,助力西北荒漠化治理工作。“沙棘锅”集结吃货力量,共筑沙漠绿洲。

    得益于政府机构对沙棘种植工作的重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沙棘资源丰富,分布较广,产量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发布的《我国沙棘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显示,沙棘分布在全国20个省份的430多个县,截至2018年,全国有沙棘总面积157公顷(其中天然林107公顷,人工林约50公顷)。

    但整体而言,沙棘产品开发仍存在不完全、不完善的问题,形成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沙棘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大力推广种植沙棘将成为重要的林业经济增长极。尤其是,我国沙棘种植地区主要发布于“三北”地区(即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是不少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支柱产业,如何提高沙棘产业附加值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沙棘火锅的推出,是对沙棘综合开发利用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海底捞的示范性作用,有望为沙棘产业寻找更多出路,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帮助沙棘产业朝着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通过沙棘火锅这一特色产品的宣传和推广,还有助于加深大众对沙棘及相关产品的了解,深化消费者认知。截至2020年底,海底捞共有门店1298家,全年服务顾客超过2.5亿人次,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为沙棘产业带来更大商机,帮助“三北”地区的沙棘种植户改善经济状况,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未来,海底捞将继续通过品质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方式,帮助中国服务行业做大做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发挥自身影响力,惠及更多群体,继续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