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奶牛种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与会人士一致肯定了我国奶牛育种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奶牛良种是奶业生产的根基,直接影响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奶业发展策路中,抓好奶牛品种遗传改良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是首要工作。”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致辞指出,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不断夯实育种基础:数据处理逐渐标准、品种登记初具规模、体型鉴定步入正轨及遗传评估不断创新。“《全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已于今年4月发布,中国奶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一定要坚持做好强本固基,加快种业的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刘亚清强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沅表示,我国奶牛育种成效显著,包括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制定各项技术工作的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基础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产性能测定、体型鉴定以及收集其他功能性状数据、以各种形式开展种公牛后裔测定等。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奶牛育种基础性工作依然薄弱、奶牛繁育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种牛自主培育动力不足及奶牛种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新形势下,应该继续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着力解决我国奶牛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夯实奶业全面振兴的根基。” 张沅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雅春则结合各国种牛培育单位大量数据及文献材料介绍了育种新性状,强调通过先进的育种及管理手段,拥有完整的奶牛性能记录系统的重要性。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家畜遗传改良中心、加拿大奶业工作网博士菲利普·米格乐对比了历史与现在、国际与北美的奶牛育种目标变化及各性状选择进展。“进入基因组时代,新技术最大优势在于为选育提高重要新性状提供了契机,主要体现在健康、繁殖性状及饲料效率的基因组预测方面。”菲利普·米格乐介绍说。
北京奶牛中心主任麻柱指出我国奶牛育种行业面临的紧迫形势,“奶牛自主选育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的需要,行业需立足本土,传承创新。”据麻柱介绍,北京奶牛中心专注育种50年,通过香山联盟及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等联合攻关,在育种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拥有了“龙牛芯片”、超能冻精、A2β-酪蛋白牛奶、κ-酪蛋白等一系列种质创新结果。
山东奥克斯畜牧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玲玲分析了我国与奶业发达国家商业化育种的差距,主要体现为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的能力不足;讲解了国外应用高效扩繁技术,加速了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进展。
奶牛种业是奶业产业链的源头和支柱,奶牛良种是奶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群体遗传改良工作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胜利再次强调,同时部署了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十四五”重点工作:完善奶牛性能测定体系,夯实奶牛育种基础;加强奶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开展奶牛核心群选育和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的研究;建立全国奶牛大数据育种平台和遗传评估中心;扶持和培育国内一流奶牛种业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建立种牛和遗传物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育种委员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专业委员会作用。
会上,由中国荷斯坦牛后裔测定香山联盟、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提出、北京奶牛中心等十五家优势产业单位共同起草的《荷斯坦牛体型鉴定操作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中国奶业协会认可,正式发布。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