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暴雨肆虐河南,造成农作物受灾1450万亩,成灾940万亩、绝收550万亩。我国粮食市场是否会受到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河南等地暴雨灾害发生后,华北部分地区玉米价格短期内出现了小幅反弹,收购价每斤上涨2—3分钱,但并没有带动全国价格上涨。
可以说,我国粮食供给总体有充分保障,但一些品质仍有短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品种。小种子绊住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腿。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翻身仗”必须打。
民以食为天。我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伟大的历史跨越,铸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千秋丰碑。面对农业连续丰收,人民丰衣足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人民领袖的深切嘱托,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政治远见。
必须看到,我国一些农业品种“受制于人”。从水稻、小麦到玉米大豆,再到蔬菜水果,很多种子都是一次性的,种植者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的种子。国内也有大豆种子,但在抗病性、产量、出油率等多方面,都与进口种子有不小的差距,导致国内的大豆种植基本都被进口种子垄断了。
再来看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玉米单产421公斤/亩,美国为735公斤/亩。1996年至2019年,美国玉米单产年增长8.5公斤/亩,良种贡献65%;中国单产年增长4.5公斤/亩,良种贡献45%。
简言之,良种贡献率差20个百分点,亩产就差了近一倍。
因此,只有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用“中国种”种出“中国粮”,才能确保“中国碗”。
同时,食品的根基是食材,食材的根基是农业,农业的根基是种质资源。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衣食住行标准全面提高,食品占消费支出比例的恩格尔系数指标已进入世界前列。因此,只有好的种子,加上好的种植、加工技术,才能保证更健康、更具品质的食品供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翻身仗”不好打。
种业的技术高度集成、资源高度集约、资本高度集中、人才高度聚集特征日趋明显。必须承认,我国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应用等方面起步晚,与世界最先进水平还有距离。这就需要以科技引领,加强研发,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农业的突出位置,基础是把种业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但基地的科研育种、生产制种、科技交流、成果转化等功能有所割裂。下一步,要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搭建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协同发力的舞台,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注重技术链也注重价值链,解决种业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从而实现好品种的持续产出。
种业不同于一般行业,不仅仅是一类经济产业,更承担着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因此,种业“翻身仗”不仅仅需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更要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加快构建可持续、现代化的种业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型种业企业,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商业化育种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功发行首单3年期支持“南繁硅谷”建设主题金融债券30亿元,加大对现代种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打赢种业翻身仗,充分体现了国家资本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
打好种业“翻身仗”除了加强研发、加强保障之外,还需要规范秩序,营造公平的环境。这离不开加强监管尤其是对假劣种子和“仿种子”等急功近利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日前,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2021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就是要全面强化品种管理,推动品种由“多、乱、杂”向“多、专、优”转变。
“翻身仗”是一场“持久战”。
种业被视作为农业的“芯片”,想要短时间研发出同等或接近进口品质的种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国外的种子都申请了专利。所以种源“卡脖子”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好种,根本原因在于种子的研发水平,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所以,需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是种子研发的三大要求,这就注定了一个种子从科研到投入使用,必须要走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路程。例如,培育一个水稻新品种,需要8到10年时间;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最快也需要7年时间。
由此可见,种子研发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而种子研发出来到农田应用,还需要不断研发、改良,始终保持“高产、稳产、优产”,这更是一场“持久战”,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翻身仗”,有难度;“持久战”,路漫漫。
要坚定信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集中优势,以国家级种业基地建设为牵引,以分子水平的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引领推进种业振兴。
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的精神,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以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这一成功案例为榜样,躬耕田野,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断取得种子研发的新成就。
还要兼收并蓄,学习先进。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农化巨头先正达,其实买的就是育种等前沿核心技术,通过去粗取精,缩小差距,实现“弯道超车”,让中国育种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打好“翻身仗”,坚持“持久战”,种业强国梦,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