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得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荔浦芋的美味,每至仲秋时节,这里的空气中都会弥漫开荔浦芋独有的香味。在清朝被列为“皇室贡品”的荔浦芋,如今已成为荔浦的“金字招牌”。荔浦芋文化贯穿于荔浦的农耕、美食、诗词、曲艺等民俗文化中,是荔浦文化的缩影,更是世界了解荔浦的一扇窗口。
传自漳州 名扬四海
芋头俗称毛芋、芋艿,属天南星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地区。我国种植芋头的历史悠久,《诗经·小雅》中就提及“君子攸芋”,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蹲鸱,古代对芋头的一种称呼)”的记载。
浓香四溢的荔浦扣肉
相传,荔浦芋是清代一位叫何伯鹏的福建商人,由当时的福建漳州一带传入荔浦的,首先种植于城西关帝庙一带。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漳州芋种与荔浦的土壤、气候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色香味于一体的荔浦芋。其以粉糯不黏、色泽粉紫、香味奶甜著称,由关帝庙向周边辐射种植。
据民国三年的《荔浦县志》记载:芋,旧志云,有大至十余斤者,今实无,但以城关外关帝庙前所出者为佳,剖之,现槟榔纹,谓之槟榔芋,至大不过三斤,纹棕色致密,粉松而不黏,气香,他处有移种者,仅形似耳,无纹,谓之郎芋。可见,离开荔浦的土壤与气候,种出的芋头只是形似,其味迥然不同。
糯香可口的荔浦芋逐渐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时任广西乡试正考官的刘墉,挑选了一些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品尝后大为赞叹,当即钦定荔浦芋为广西首选的“皇室贡品”。自此,广西每年岁末向朝廷进献荔浦芋。
1785年,荔浦芋传人何元兆应邀参加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乾隆皇帝为其题了一块匾,匾名叫作“何田白玉”。荔浦芋因此而身价倍增、声名远播,开始被当地人广泛种植。
绘画大师齐白石在游历荔浦的十余年之后,回想起荔浦芋的糯香之味,不禁提笔为其作画并作诗。他在《题画芋》中写道:“曾经荔浦谙斯味,喜种家园半亩霜;李泌不生懒残去,登堂谁羡芋魁香。”可见荔浦芋味道之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1996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皇帝吃荔浦芋的情景,更是让无数人慕名来到荔浦,只为尝上一口美味的荔浦芋。
近日,荔浦市民发现了一张1937年上海国际饭店订购荔浦芋的进货单。由此可见,荔浦芋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名扬上海。
一家蒸扣 四邻皆香
“深夜一炉火,全家团团坐,芋头香又热(“热”在荔浦方言中读“赖”音),天子不如我。”在荔浦,这首曾经妇孺皆知的童谣,唱的正是荔浦最具乡土味道的特产——荔浦芋。
生活艰难的年代里,荔浦芋是慰藉荔浦人的家珍美食。如今,荔浦人的餐桌上依旧少不了以荔浦芋为主材的各种菜肴,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荔浦扣肉。
20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到荔浦,厨师用荔浦芋与带皮五花肉,制成荔浦扣肉。费孝通品尝这道菜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其为“天下第一扣”。
如今,荔浦扣肉已成为荔浦及桂北地区的传统名菜,是广西十大名菜之一,享有“一家蒸扣,四邻皆香”的美誉。俗话说,谁家荔浦扣肉香,谁家就有巧手贤惠的主妇。荔浦人逢年过节摆家宴、办红白喜事、在宾馆酒楼吃饭,都少不了荔浦扣肉。其色泽金黄,芋片、肉片松软爽口,浓香四溢。
烹制这道菜时,需先将上好的荔浦芋去皮,与带皮五花肉分别切片,下油锅炸至金黄,再配以桂林腐乳和各式作料拌匀。之后,将五花肉片皮朝下,与荔浦芋片相间排放在碗中蒸熟蒸透。最后,翻扣于另一碗中,撒上香葱点缀,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荔浦扣肉即告完成。粉糯奶香的荔浦芋与肥而不腻的带皮五花肉相得益彰,让人禁不住大快朵颐。
除了荔浦扣肉,当地以荔浦芋烹制的菜肴还有很多。它们点缀着当地人的生活,化作每个荔浦人心中暖糯的家乡记忆。荔浦芋米饼香气怡人、酥脆可口,是馈赠亲友之佳品;荔浦芋泥、荔浦芋圆、荔浦芋羹、荔浦芋蓉汤圆,丝滑醇香,朴实而又美味;拔丝荔浦芋头、荔浦芋头糕,糖丝悬飘,触及味蕾,舌尖生甜;一道再简单不过的荔浦芋小白菜,更是当地人眷恋的家乡味道。
如今,敢于创新的荔浦青年创业者还通过深加工,将荔浦芋酿成浓郁的荔浦芋酒,让荔浦芋美食远销世界多地。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