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情绪消费”成为消费升级新方向

2025-07-31 10:15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在当前的快节奏生活中,主打“带来好心情”的情绪消费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年轻一代注重自我感受和个性表达,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消费,更加向往认同感与情感连接,愿意为情感共鸣和精神愉悦买单。《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我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在业内人士看来,情绪上的获得感是驱动消费行为的动力所在,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情绪消费成为极具潜力的消费升级新方向。

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在快节奏的当下,Z世代的消费行为正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在Z世代的消费核心诉求中,社交需求、精神需求靠前,实用性退居其后,情绪价值在消费决策中的权重超越单纯物质追求,这使得Z世代消费行为表现为基础生活支出追求性价比,而对能体现个性和增强社交认同的商品,则愿意为其支付溢价。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显示,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占比超过40.1%。

业内人士表示,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对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日益旺盛。情绪经济在年轻人中流行,一定程度上与Z世代的“宅文化”等密切相关。Z世代成长于数字化环境下,“宅”的生活方式弱化了线下社交,情绪消费可以帮助年轻人实现自我表达,从而弥补现实社交的缺失。

越来越多品牌将提供情绪价值“放在心上”

情绪价值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商业设计和文化营造有效触达消费者内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将提供情绪价值“放在心上”,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步入全聚德门店的“好鸭好呀坊”,一眼便能看到毛绒质地的“全聚德”牌匾、古老的楹联以及微型片鸭车、枣木烤鸭炉等,烤鸭炉旁挂着“福”字纹样的毛绒挂件随话音“嘎吱”作响。据介绍,全聚德推出的文创玩偶都被注入了社交基因,如“好的鸭”挂件成情侣祈福信物、“巨有面儿”鸭饼盒变身国潮礼物。“这‘小倔强’酱料玩具放在工位上,同事都来捏两把解压。”年轻消费者小王展示着解压玩具。在年轻消费者看来,这些创新产品很合他们的心意。全聚德相关项目负责人说:“我们要让年轻人抱着毛绒烤鸭时,既能摸到非遗的温度,也能感受到京城烟火气的鲜活。”业内人士表示,老字号搞创新,了解年轻消费者心理、提供情绪价值非常重要。如今,年轻人已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看重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传统品牌通过文化IP化和趣味化表达,如全聚德推出毛绒烤鸭等创新产品,能够增强与年轻人的情感连接,拓宽品牌边界。

福建省漳州市先果鲜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文海介绍,去年,公司尝试顺着年轻人的情绪做产品,推出的写有“禁止蕉绿”“摆脱蕉虑”“蕉友,不蕉虑”字样的水培香蕉,成为网络爆款产品。这款爆款产品直接拉动了福建漳州天宝香蕉和广东徐闻苹果蕉产地收购价的上涨。

在河北石家庄首家引进“胖东来”理念的永辉超市便民服务区,不仅有微波炉、免费1小时的充电宝、洗手池,还有随季供应的免费花茶,这些小细节都让顾客倍感贴心。超市生鲜区还推出了“当季推荐菜谱”,帮助消费者解决“吃什么、怎么选、怎么做”的烦恼。“消费者除了满足采购需求,还想在这里得到一种‘有温度’的体验。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卖场,也是忙碌都市生活中的‘情绪补给站’。”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更有温度的“情绪消费生态链”

在情绪价值对消费决策影响越来越大的当下,设计出让年轻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产品成为企业的新增长点。“对企业而言,情绪消费的‘风口’十分诱人。但要想真正把握机遇,还是要先修炼好‘内功’。情绪消费将情感与产品联系了起来,企业在拓展消费新空间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如是说。

业内人士表示,让情绪消费从单纯购买商品升级为体验服务,是传统零售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应从政策层面鼓励各类新兴商业体探索建设“情绪友好型”空间,推动“商超+心理陪伴”“景区+情绪治愈”“社区+体验活动”等模式,形成覆盖广、黏性强的“情绪消费生态链”。企业把握情绪价值消费趋势,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深入洞察消费者情绪需求,了解不同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情绪诉求,这是开发针对性产品的前提。其次,要注重产品创新,避免产品同质化。虽然情绪消费产品易复制,但企业可通过独特的包装设计、文化内涵等赋予产品独特价值,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再次,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优质服务和良好口碑,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最后,针对情绪价值消费变化快的趋势,企业需及时调整策略,保持市场敏锐度。

业内人士提醒,单纯以情绪价值为卖点的消费,主观性相对较强,很容易“一失万无”。对这一类消费,人们的评价标准是明确的。你能治愈我什么?你的文化如何让我心动?我能否成为你的故事中的一部分?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方能满足消费者的高期待,不断推高商家的口碑和市场竞争力。卖点不是唯一,服务品质过硬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要想实现从“物有所值”到“心有所属”,抱着“赚快钱”的思路搞噱头、博眼球是行不通的。精准洞悉人们内心的“情绪褶皱”,以更多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内核和情感内涵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抓住情绪消费机遇的制胜之道。此外,推动情绪消费实现长期健康发展,也有赖于构建更清朗、友好的消费环境。情绪价值通常难以量化,往往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定价规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如何认定?消费者维权时该怎样举证?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以更高的治理智慧进行回应。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