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包装车间里,工作人员熟练地将一个个沁人心脾的秦安甜瓜拣选分装,打包发往海外市场;在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的贡柑园里,果农的手机不断弹出欧元结算订单……2025年,当全球贸易壁垒高筑,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却以技术创新为矛、文化赋能为盾,在逆风中开辟新蓝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478.4亿美元,同比减6.5%。其中,出口493.4亿美元,增长1.8%。数据背后,是中国外贸韧性的体现。在外部挑战下,企业应变求新,在渠道上下功夫,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出口动能向优向新。
地标产品加速“出圈”全球
黑龙江木耳、云南松茸、宁夏枸杞……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绿色农业链展区内琳琅满目的地理标志产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参会者驻足品鉴、洽谈合作。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地标产品2544个,直接产值突破9600亿元。“众多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出口农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主打品种,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中国贸促会贸易推广交流中心主任闫芸说。
如今,地理标志正在成为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推动中国优质农产品加速“出圈”全球。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自宁夏贺兰山东麓,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以砂质土壤为主,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产区葡萄酒企业的酿酒师们秉承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酿造出了一系列口感醇厚、香气浓郁的葡萄酒,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自2019年产品上市以来,得益于地理标志助力,短短几年间企业的发展非常快,产品出口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增速超100%。”当地一家葡萄酒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持续开拓海外新市场,近期计划扩展至俄罗斯、韩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地理标志有助于新品牌快速建立市场信任,公司希望借助地理标志,让更多人认识并品尝到宁夏的高品质葡萄酒。”该负责人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表示,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和高附加值。许多地理标志产品与绿色有机的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保护了宝贵的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指出,随着公众健康饮食理念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因其独特品质日益受到国际市场关注。推动高质量地理标志产品融入全球农业供应链,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政策赋能农产品出口便利化
“上午申报,下午装船,以前想都不敢想。”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一家水蜜桃出口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近年来,在海关“云签发”模式下,鲜活农产品出口实现“随到随检随放”,通关“零等待”“零滞留”,抢鲜出口。
“针对水果保鲜期短的特点,我们成立水果出口行动小组,‘一站式’解决果农、基地种植和出口存在的问题。同时设立生鲜绿色通道、开通‘5+2’预约查检热线,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奉化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智能出证模式,可以保障水果高效通关,确保水果从采摘、检验、包装到送达一路畅通。”
效率革新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支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获取出口品牌商事认证等一系列国际市场高度认可资质;海关总署推出《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通关便利十六条措施》,大幅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仓储和物流成本,确保了产品品质;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实施的背景下,山东农产品上半年对东盟出口137.7亿元,增长6.6%;福建茶叶借“闽茶海丝行”拓展至15国市场,新式茶饮供应链企业正扭转出口低端局面。
而《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的签署,更是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技术规范和品牌信誉提供有力支撑。“国际知识产权协定和多双边贸易协定正不断发展,其相关条款愈发全面完善。”闫芸表示,这些专门条款如同“加装保险”,让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加稳定、高效地流通,推动全球农业贸易的繁荣发展和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近年来,国家在推动农产品出口方面的努力展现出系统性布局,成效显著,尤其在标准认证和贸易便利化上取得关键突破。”胡冰川表示,在“出海”过程中,这些努力转化为竞争力与机遇。
跨境电商助力“出海”效率提升
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一家发货仓里,胶带撕扯声与工人忙碌身影交织,人参、木耳等延边特色产品正被精心装箱,即将发往海外。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我们只卖几款产品,如今上线商品已有数千种。” 依托本地云仓、特色产业与政策东风,企业直播电商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同比增长30%。
这一派繁忙景象,既是延边电商十年跨越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国跨境电商高速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发展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的贸易模式往往受制于地理位置和供应链管理等问题,而通过跨境电商,企业可以直接与海外客户对接,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国内一家跨境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零散的小农户很难去推动与其他进口国之间的谈判,也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去对农产品跨境流通进行全流程管理和成本管控。跨境电商平台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去推动农产品出口流程的简化,帮助国内的农产区扩大市场,进一步扩宽销售渠道,直连国际市场,直接面向国际消费者,打破传统贸易壁垒。
在流通环节,依托跨境电商的农产品出口,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然这个过程中的设施和技术投入非常大,同时需要更加精细化地布局海外前置仓。”该负责人表示。
此外,对于中国农业来说,实现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需要精准的物流管控体系和强势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去支撑,这方面互联网平台显然也有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同时,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农户更好地理解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转化率。这样也能倒逼中国农业的高质量供给。
品牌建设提升“出海”价值
不过,“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企业负责人坦言,各国消费偏好、文化习俗以及准入门槛差异不小,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调研市场和调整产品。
“现阶段痛点主要集中在集约化程度低、品牌国际声誉弱以及产业链不完善等方面。”胡冰川指出,小农生产模式导致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国际大宗订单的稳定性要求;品牌在国内名声响亮,但在国际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削弱了溢价能力;精深加工、分级包装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依旧薄弱。“农产品出口的突破,不仅是一个市场问题,更是一个综合国力、制度能力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胡冰川认为,针对这些痛点,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建、系统支持,既要在标准、制度、品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系统布局,更要秉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战略定力。
闫芸认为,品牌建设可引领出口创汇、打造国际品牌;品质提升能以独特产品示范,提高同类产品附加值;标准化生产是贸易强国建设基础;畅通贸易则借协定保障产品贸易稳定。这四点协同发力,意义重大。
如今,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去年10月山东省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十项措施》,明确提出要实施农产品出口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金乡大蒜、烟台苹果、日照绿茶、滕州马铃薯等产业,在重点出入境口岸试点设置品牌产品展销厅,综合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跨境直播等工具为品牌农产品“走出去”集中宣传推介。
广东省目前也在品牌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菠萝、罗非鱼等传统出口农产品的包装和品牌故事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大力开发预制菜产品,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打造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胡冰川表示,全球方兴未艾的健康饮食潮流、数字化跨境电商渠道的普及,都为农产品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从“以产品为核心”迈向“以价值为导向、以文化为支撑”的“出海”路径,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趋势、彰显特色的农产品“出海”之路,才能让农产品品牌走得远、站得稳、叫得响。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