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人头攒动、商圈气氛火爆、业态场景“上新”……今年国庆假期,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各地“人气旺”带动“消费火”,繁荣活跃的假日市场,映照出一幅活力四射的经济图景。
“味蕾游”进阶,24小时不打烊
“这几天晚上,炒菜的铲子都铲冒烟了。”湖南长沙四方坪夜市的小食摊主说,国庆假期,一些平时客流相对较少的摊位前也排起长队,摊贩们收摊的时间从凌晨2时推迟到凌晨4时左右。
“这里夜市收摊时,早市小摊便搭起来了。臭豆腐、糖油粑粑、酱板鸭、米粉等一系列小吃,让人吃得停不下来……”来自河北的刘先生说,长沙夜市和早市“无缝衔接”,真的是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长沙扬帆夜市官方账号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共接待市民、游客100万左右。
美团数据显示,国庆前5天,餐饮堂食消费日均值相比2023年国庆假期增长33.4%,分消费时段来看,夜间时段消费较2023年假期增长44.8个百分点。不仅是长沙,今年国庆假期,各地创新供给,打造消费新业态,推动24小时消费场景不断延展,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借助数智手段丰富消费者出游选择,带动“不打烊”的消费活力持续攀升。
10月1日,广西象山景区“漓·象”咖啡船项目投入试营业,正式开启象山景区“音乐+夜经济”模式,游客白天可登游船欣赏秀美桂林山水,乐享慢时光咖啡,晚上也能赏夜景、尝美食,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据当地统计,国庆假期前两日,象山景区接待游客超6.6万人次,其中18时后接待游客量接近33%。
在拓展24小时消费场景中,夜间的公共服务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感。
在湖南,崀山舜皇里旅游度假区和锦绣恐龙乐园等多个景点,不仅在“不夜城”里设置了逛街、美食等体验场所,还为游客准备了热气球表演、魔术与杂技表演秀、飞天凤凰秀等,营造出丰富的夜间场景,增添“夜”态活力。
在广东,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喜茶共同举推出“喜游广东”打卡活动。游客参与互动打卡后即可获得体现广府文化、江门文化的限定贴纸和周边。茶饮店经理卓琳介绍说,国庆期间店里推出当地特产小青柑搭配普洱原叶冲泡的“江门限定”芝芝青柑,在智能化点单系统帮助下,不少游客在前往江门路上就开始下单,体验智能消费新场景。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在此背景下,各地推动夜经济与当地饮食、节庆文化、特色体育活动等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有特色、有新意的24小时经济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美食夜市、24小时健身等丰富了消费供给,甚至通过与科技和文旅等产业融合,形成新消费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首店经济”升温,激发消费新活力
国庆假期,各大商圈里,不少首店亮相,“首店经济”持续成为消费市场新亮点。
日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启试营业的海底捞火锅新疆首店,赢得了当地顾客的热烈欢迎。自10月1日起,该店已进入正式营业阶段,营业时间也延长至凌晨3点。店经理彭懂懂介绍,国庆首日,门店接待人次总计超1500人,“国庆假日火锅这样的聚会方式非常受欢迎,很多客人是从哈密、吐鲁番、阿勒泰等地过来的,最远的客人从江门飞了3000公里过来的。”
彭懂懂介绍,国庆假期期间,门店还专门为游客准备了新疆舞特色演出,很受欢迎,“为提高消费者预订体验,客服团队还组建了预订小组,专门接待新疆门店消费者的订位和问询。”
乌鲁木齐CCMALL时代广场总经办总监苏彦妮介绍,首店通常自带流量,能为线下消费带来明显的客流和人气。它以稀缺性和新鲜度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潜力释放,成为当地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盒马鲜生株洲首店10月1日开业,吸引市民一早前来消费,开门刚几分钟,工作人员不得不开始限流;明寺洞炸鸡全国首店、FAT PHO大发越南粉南京首店在南京密集落地,成为商圈流量密码……首店凭借特有的稀缺性,不仅解锁流量“密码”,也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
专家表示,所谓首店,指的是行业领域里代表性较强的品牌或新品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其开设后往往能增强一个地区的商业活力,带动消费升级。这个国庆假期,许多地区充分发挥首店拉动作用,一大批首店品牌“上新”,“首发经济”活力无限,带旺假期消费热力。
“新三餐”外卖增长,即时服务成刚需
国庆假期,年轻人通过制造新“一日三餐”(早餐、下午茶和夜宵),充分拉长了快乐时光。
饿了么数据显示,长假以来,上午7—10点、下午1—4点、后半夜0—3点期间的外卖量周环比均增长约30%。其中,早间乳制品、零食等外卖量均环比增长超过50%,下午时段零食和饮料外卖量也均增长超过40%,下半夜鲜食熟食则增长约30%。此外,粥、包子等大众早餐和烧烤烤串夜宵外卖周环比增长超过200%;酒类外卖量在早间和下午时段分别环比增长72%和69%。
奶茶、汉堡薯条和咖啡成为酒店游客最爱点的外卖品类。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更成为年轻人“轻松出行”的即时补给站。
饿了么数据显示,十一小长假以来,从便利店送往酒店外卖量环比增长超过80%,同比去年增长100%。其中,方便速食、饮用水、茶饮料、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外卖销量最高,果酒、现磨饮品等均环比增长超过90%,城市特色鲜食如武汉热干面也成便利店人气商品。
美团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客流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类景区,占比高达30.4%。美团研究院研究员分析,此次黄金周期间,本地玩乐、零售、美食与景区深度跨界合作形成新模式,多元业态的合作带动了全年龄段消费,展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消费复苏趋势。
政策加力,催“热”消费市场
在出行、旅游的带动下,全国餐饮市场展现出强劲的活力。一些地方出台切实的资金支持政策,发放餐饮消费券,进一步促进消费。
9月26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活动的公告,决定发放“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在资金投入上,市级财政资金投入3.6亿元用于餐饮消费券。10月3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发布关于2024“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第一轮第二次发放的公告,决定发放第一轮第二次“乐品上海”餐饮消费券,位置信息在上海市的消费者均可领取。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表示,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促进服务消费的有关工作部署,着力推动家庭式、场景式和体验式餐饮消费,引导消费者到店消费、集聚人气、活跃氛围,充分领略上海海派餐饮文化,品尝环球美食和中华美味。
海底捞火锅上海人民广场店的店经理胡小征表示,门店国庆首日的午市客流量较平日增长40%,上海消费券对于消费拉动较为明显,大约10%的客人出示并使用了消费券。
除了上海,各地推出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北京“国潮令·秋韵京城”、江苏“苏新消费·金秋惠购”等活动扮靓假日市场;广西通过政银企协同、“文体商旅”融合等方式推出多场国庆主题促消费活动;重庆市启动2024“爱尚重庆·金秋消费季”,举办多场促销活动……
“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消费政策不断完善优化,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快增长,有利于消费需求潜力加快释放,消费恢复的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将继续指导办好各类地方特色活动,支持各地举办各类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打造更多“金九银十”消费新热点,更好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