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国多地春茶的开采上市,茶青量价交易动态也逐渐成为市场焦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5全国二月茶情》(以下简称《茶情》)显示,根据各地反馈情况,当前早春茶青呈量少价高态势。1月初,由于产量较少,茶青价格较高,一芽一叶茶青价格普遍高于400元/公斤,部分产区黄化品种茶青价格可到6000元/公斤以上。进入2月,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茶青价格与往年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涨。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春茶市场逐步升温,茶青市场将呈现出分化态势:部分产区传来茶青量价上涨的积极信号,而部分产区则面临茶青收购价格同比下跌20%的挑战。
名优绿茶价格维持平稳
《茶情》显示,据浙南茶叶市场、新昌中国茶市、西南茶都等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反馈,早春干毛茶价格较往年持平或略有上涨,涨幅在3%—10%;价格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江浙地区干毛茶涨幅最大。据浙南茶叶市场反映,2月17日开市后,干毛茶交易平均价格维持在720元/公斤上下。总体看,市场观望情绪较为明显。
销区成品茶价格稳定,销区市场平稳开局,价格与往年基本持平。据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等北方销区反馈,2月初,贵州、四川等地的普安早茶、蒙顶甘露、宜宾早茶等名优早春茶上市,拉开了2025年度春茶销售的序幕。西南茶区春茶整体品质良好,市场价格与往年持平,均价在800—1000元/公斤。2月中下旬,浙江乌牛早陆续上市成为市场主流,价格在1300元/公斤左右。
《茶情》指出,2月,全国总体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气温波动起伏明显,华南中东部及云南南部持续干旱。综合各主要产茶区1—2月的反馈情况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3次明显冷空气过程,对大部分茶区造成影响。但由于各地准备充分、积极应对,农技服务精准到位,因此将影响限制在了可控范围内。总体看,尽管持续低温使茶树生长放缓,发芽晚、萌芽率低,部分省份因降雪延长了茶树休眠期,但并未形成灾害。
3月后,名优绿茶进入集中性规模开采期。但由于月初在江南、江北、西南等主要茶区将出现一到两次大规模降温过程,部分名优绿茶的开采时间预计会推迟3—5天。此外,随着白茶、黄茶等茶类主产区进入开采期,春茶销售将在3月中下旬进入高峰期。依照春茶市场运行规律,名优绿茶价格将维持高位。建议各地加强产销联动,做好消费提振。
茶叶消费更趋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开春以来,早春茶主产地四川省乐山、宜宾、泸州各地的春茶市场反馈,今年的鲜叶收购价相较去年普遍降低20%—30%,引发众多关注。
“根据目前的监测情况,2月茶青市场整体交易价格相较去年略有下降,尤其是特早茶部分,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热度暂未全面掀起,消费端对茶叶需求尚未完全激活。”中国茶产业杭州指数编制组牵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指出,考虑到去年同期气候影响下的早生品种鲜叶紧俏、供不应求等现象,导致茶青价格较高的因素,当前价格下降可视为市场回归理性的正常表现。
“短期内,在人工采摘等成本因素作用下,茶青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虽品牌溢价现象存在,但产业链上游的茶青价格更多受成本影响,品牌溢价与所处地域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有关,如西湖龙井产区同品种同采摘标准的茶青价格明显高于其他产区。”姜爱芹认为,茶青交易指数的走势受生产节奏和市场供求的影响。聚焦价格变动,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供求关系,如去年2月因早春天气变化导致的供不应求使得价格上涨;二是品质因素,3月气温骤升,茶树生长过快让高品质茶叶减产,一定程度拉低市场均价;三是消费市场品质偏好改变,春茶中后期价格下降但交易量明显增长,这与新茶饮原料茶更多追求内质而非外形有一定关系。
四川宜宾市某名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信强表示,从市场总体来看,春茶的消费人群和消费规模没有太大改变,但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更具性价比的茶叶。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消费环境也呈现出更加理性、注重性价比的特点,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更加审慎,中低价位茶产品更受青睐,也对茶青交易的量价情况有所影响。因此,茶行业需深刻理解、灵活应对市场的供需变化与品质波动,并把握新兴消费趋势与消费者偏好的转变,通过优化生产结构、提升茶叶品质与多样性、满足新需求等方式,推动茶业创新升级。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茶青价格变化将主要受到两个方向的影响:一是生产作业方式的改变,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可能降低成本,进而推动价格下降;二是消费终端消费者品质偏好发生改变,如在新茶饮风靡下,消费者更加关注茶汤口感而非茶叶的外形,对手采茶的要求下降,促成大量从采茶芽到采茶叶的变化,茶叶供应量增加,茶青市场的整体交易量上升,价格下降。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