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正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注入强劲动力。当今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茶产业也迎来了极为特殊的转型发展时期,传统茶业发展模式亟待通过创新实现战略性突破。在这一关键时期,瓶装茶饮料和新式调饮茶等创新茶饮产业应运而生,通过重塑茶饮消费方式,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引领茶产业突破传统边界,开辟了全新的茶饮赛道。这不仅有效缓解了产大于销的产业困境,还为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茶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传统茶叶消费创新显现局限性
茶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民生产业,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的亮丽名片。近20多年来,我国茶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产销均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消费量增长迅速。通过在茶树品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现代茶叶生产与销售体系,主要茶类的茶叶加工基本实现了连续化、清洁化,部分实现自动化、数字化,除黄茶外,其他五大茶类都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周期性增长。
通过宣传茶与健康的理念,实现了茶叶的品质差异化。这些举措大幅提升了我国茶叶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但近些年来,茶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统认知下的茶叶消费创新已逐渐显现其局限性,茶叶消费增长无法适应产能扩张的速度。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诸多新理念、新业态、新消费不断涌现,茶产业也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产端,采茶用工困难、产大于销等困境亟待解决;需求端,消费者提出的高质健康、方便轻松、个性时尚新需求难以满足。以新式调饮茶和瓶装即饮茶为代表的茶饮创新,充分洞察了年轻消费需求趋势,创新的茶饮消费方式,将茶叶从传统消费下的农产品加工转向市场新消费导向下的时尚化工业化制造,实现了传统茶产业破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启示。
三大消费方式并存
新式调饮茶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近代以来,我国茶饮创新可分为3个典型阶段。一是传统的杯泡热饮阶段。杯泡热饮是经历我国五千年的茶叶消费演变逐渐形成的。神农时期,茶叶被用于煮饮;西周、东周时期,人工栽培茶树作为菜食;西汉到三国时期,茶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西晋到隋朝时期,茶逐渐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饮品;唐宋时期,茶叶向日韩传播,茶叶加工工艺和冲泡技艺不断得到改进;明清以后,茶叶向欧美传播,我国茶叶品类明显增加,建立了六大初制茶和再加工茶的产品结构,并形成了以杯泡热饮为主的茶叶消费方式。
二是瓶装茶饮料(即饮茶)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美国等国的即饮茶饮料迅速发展,推动茶饮料成为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健康饮料产品。中国大陆的即饮茶饮料于90年代中期起步,2000—2013年得到快速发展,至2014年达到顶峰,销售量达到1624万吨,销售额达到1245.63亿元,中国成为全球茶饮料产销量第一的国家,初步形成了国内瓶装茶饮料加工技术体系。中国即饮茶市场经过2014—2021年的结构性调整后,2022—2023年产销量再次实现快速增长。以我国茶饮料的代表企业农夫山泉为例,其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茶饮料销售额达126.59亿元,同比增长83.3%,低糖和无糖茶饮料成为增长突破点。
三是多场景新式茶饮时代。为进一步适应年轻人方便、时尚、个性的消费需求,以天然材质、时尚设计、现调制作、方便即饮、多样拼配为特色的新式调饮茶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成功代替了咖啡、传统奶茶等饮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传统调饮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式调饮茶,于2010年初见萌芽,2015年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末产业规模已增长至3333.8亿元。
为适应健康高质、方便轻松、个性时尚的消费新需求,未来茶饮产业将呈现高质化、多元化、融合化的创新发展态势,预计未来3—5年内,茶饮产业规模会达到4000亿—5000亿元。
高质化我国社会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茶饮产业在经历了前期的规模快速扩张后,正逐步转向质量提升与市场拓展并重的发展模式。在质量方面,茶饮产业趋向高质化与健康化;在市场规模上,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并加速向国际市场延伸。未来,茶饮原料将更加注重天然化、特色化和专用化,生产工艺将朝着绿色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产品则将进一步向高质化、功能化和个性化升级。与此同时,茶饮产业也将呈现多元化、融合化和体系化的趋势,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多元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消费水平差异显著,导致茶饮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与此同时,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茶饮市场将进一步向细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茶饮产业必将朝着多元化趋势迈进。例如,瓶装茶饮将趋向低糖化、高质化和功能化发展,而现调茶饮则更加注重特色化、健康化和细分化,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融合化目前,我国茶叶消费形成了传统杯泡热饮、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三大方式并存的格局。这3种消费方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不仅打破了传统杯泡热饮的单一模式,使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还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20岁偏爱奶茶,30岁青睐即饮茶,40—50岁人群则更倾向于传统热泡茶,确保中国人始终站在喝茶的赛道上。此外,为适应茶饮产品的多元化趋势,茶饮产业已进入“茶+”融合创新和链式协同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通过茶与花、果、食药物质等的融合创新,推动产品向多样化、个性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茶叶品种选育、生产加工、茶饮调配、包装设计等全产业链技术,实现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茶饮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产业跨界突破
创新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20多年来,瓶装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等茶饮产业的创新,成功满足了中青年消费者对方便、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产业的跨界突破,还有效缓解了茶叶产大于销的行业困境,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启示价值。
瓶装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为核心的茶饮创新不仅满足了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推动了我国茶产业实现转型发展,而且正在引导茶产业实现产业破圈,打造新赛道,实现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带领中国茶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培养年轻茶叶消费者过去的茶叶营销理念一直试图引导年轻人接受健康且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茶饮,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茶叶的饮用方式、呈现形式及感官体验难以吸引大多数年轻人。然而,瓶装茶饮料和新式调饮茶通过满足年轻人对方便、快捷、时尚和新奇的追求,成功替代了咖啡和碳酸饮料,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正是通过创新呈现方式,茶饮产业不仅留住了一大批年轻粉丝,还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解决茶业产销困局目前,瓶装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每年消耗30万—40万吨茶叶,其消费主体多为不饮用传统茶叶的年轻群体。由于这部分消费增量大多属于净增长,因此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缓解我国茶叶产大于销的战略困局提供了有效途径。如今,创新茶饮已成为继名优茶和出口茶之外的第三大茶叶消费板块,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更多元茶消费方式传统杯泡热饮、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三大消费方式各具特色,不仅打破了传统茶叶杯泡热饮的单一模式,使我国茶叶消费方式更加全面和丰富,还精准契合了中老年、中青年和青少年不同群体的体质特点与消费需求,为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变革传统茶叶生产模式我国传统茶叶生产技术体系是基于杯泡热饮的饮用方式及其品质评价标准建立的,而工业即饮茶的“冷饮”“长期储存”需求以及新式调饮茶的“茶—奶—果”混饮特点,在产品饮用方式、品质要求和技术指标等方面与传统茶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传统生产技术所制造的茶叶大多难以满足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的需求,必须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随着我国茶饮产业对原料茶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提升,上游原料茶的生产技术将迎来重大变革,进而推动传统茶叶生产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
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近年来,新式调饮茶不仅在国内高速发展,也开始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开疆扩土。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万家品牌茶饮店在全球各地涌现,不仅成功出海到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而且成功进军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这些无不彰显了茶饮创新的巨大能量与无限潜力。茶饮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破圈,真正带动了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启示。
突破传统思维,从内向创新走向外向拓展我国传统茶叶经过数百年的精耕细作,尤其是近30多年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然而,要实现战略性突破和产业破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构建全新思路。瓶装即饮茶正是突破了“不能喝隔夜茶”的传统观念和技术瓶颈,实现了茶饮料的便捷即饮;而新式现调茶饮则颠覆了传统茶叶纯饮热泡的传统模式,通过以年轻消费群体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设计,实现了现制现饮,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茶饮的应用场景,也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转变发展模式,从生产茶到设计茶以往传统茶叶产品的创新主要围绕茶叶资源的生产环节展开,如茶树品种选育、生产地域优化、加工技术改进或装备升级等,以此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创新茶饮,尤其是新式调饮茶,则是通过产品设计创新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拉动产业发展。这一转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茶饮创新将传统茶产业从以资源生产为核心的推动型模式,转变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拉动型模式,关注焦点从单纯的“茶”转向了“人与茶”的结合,构建了一条以现代消费趋势为指引的创新型产品设计路径,有效推动了整个产业的繁荣发展。未来,我国茶叶产品创新将主要围绕这两种模式并行推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科技只有与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找到发展的舞台和应用的空间。文化设计则赋予科技以温度和亲和力,使其更贴近消费者。例如,即饮茶和新式调饮茶不仅依托科技支撑,还需要消费美学设计的加持,才能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时尚、便捷和个性化的追求,从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科技创新与文化设计的融合,正是现代茶饮产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