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当一颗颗新鲜草莓从枝头摘下,辽宁省丹东市便迎来了草莓罐头生产的黄金时期。
走进丹东市东港市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20条全自动生产线正以每分钟600罐的速度“吞吐”着草莓。去蒂、分选、灌装、巴氏杀菌……16道精密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一颗颗“红颜”草莓被快速加工成罐头,保质期也从鲜果的7天延长至18个月。
“公司生产的草莓罐头不是鲜果的替代品,而是鲜果价值的再升级。”该企业技术总监李工说。企业自主研发的低温锁鲜技术,通过将热杀菌温度控制在85摄氏度以下,配合真空负压渗透工艺,不仅糖水浓度从传统的40%降至18%,更让维生素C保有率达到了鲜果的78%。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丹东草莓罐头产业发展优势。年平均2800小时日照、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形成的弱碱性土壤,孕育出单果重量平均达32克、糖酸比达13.8%的“红颜”草莓。当地独创“三段式”种植体系,头茬果走鲜食市场,二茬果则用于深加工。凭借“鲜罐双驱”模式,去年,丹东草莓加工量突破8万吨,占全国草莓罐头产量的67%。如今,开罐即食的便捷性和甜品属性,让丹东草莓罐头成为年轻上班族办公室里的新宠。
然而,丹东草莓罐头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国际市场上,智利、摩洛哥等产地凭借规模化种植压低出口价格;国内市场上,山东、河北等地企业以小包装产品抢占细分市场。某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消费者仍存在对罐头的认知误区,企业需要通过透明工厂直播等方式,消除消费者的偏见。”
如今,丹东草莓罐头产业开启全面升级。部分罐头企业已开始开发功能性产品,如添加胶原蛋白的“美容罐头”、针对控糖人群的NFC草莓原浆。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研发的超声波辅助浸渍技术,可将罐头固形物含量提升至95%。
在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们正在测试航天食品级的冻干草莓块。“从鲜果到罐头、果酱、冻干、提取物,研究院正在打造四级价值体系。未来,丹东草莓深加工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带动3万农户增收。”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首批采用碳中和包装的草莓罐头已启程发往海外。车间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显示,当日产能已达48万罐。这颗被重新定义的“红宝石”,正在续写着丹东草莓产业升级的传奇。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