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东平原的腹地,一座被麦浪环绕的城市正以独特的产业密码叩响时代之门。河南商丘永城市——这个年产小麦18亿斤的农业重镇,用30年时间将面粉加工业锻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当“中国面粉城”的金字招牌在黄淮大地上熠熠生辉时,永城正以全产业链的革新实践,书写着从“中原粮仓”向“食品王国”跨越的新篇章。
构建“三链同构”产业生态
永城与小麦的缘分,深植于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中。古老的酿酒工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永城人自古就深谙粮食转化的智慧。20世纪80年代,当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中原,永城面粉厂作为豫东首家现代化面粉企业应运而生,标志着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食品工业的首次转身。
“当时,我们开着拖拉机到各村收麦,老乡们捧着新磨的面粉像捧着珍珠。”永城面粉产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回忆道。20世纪90年代,乘着农业产业化改革的东风,华星粉业、汇丰面粉等一批民营企业破土而出,形成“一公里一家面粉厂”的壮观景象。至2024年,永城面粉年加工能力突破60亿斤,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完成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蜕变。
在当地一家产业园内,一粒小麦正经历着七十二变的奇幻旅程。投资几亿元的现代化车间里,小麦经过色选、研磨、配粉等36道工序,转化为专用粉、谷朊粉、小麦淀粉等2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负责人指着全自动包装线介绍道:“这是大企业定制的专用粉,每吨价格是普通面粉的3倍。”
这种蝶变源于永城构建的“三链同构”产业生态:上游联结200余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中游集聚142家面粉企业形成年加工60亿斤的超级产能,下游延伸出休闲食品、生物制药等六大产业集群。促进转型升级,从专一加工面粉到生产手撕面包、海绵蛋糕等多种产品,吃干榨净每一粒小麦,打造了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全产业链。
绘就“麦香富万家”小康画卷
在酂城镇肖楼村,某合作社负责人算起了“麦田账本”: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5000亩耕地实现“六统一”管理,亩均增产100斤,优质麦订单收购价每斤高出市场价0.15元。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村集体以土地入股面粉企业,每年可获得30万元分红,建起了文化广场和养老中心。
这样的故事在永城比比皆是。面粉产业带动12万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培育出327个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出3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当地一家食品企业的扶贫车间,残疾人员工李大姐每月能挣3000元。“现在既能照顾家,又学会了做蛋糕,日子比面包还甜。”李大姐说。产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让永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间增长2.7倍,绘就了“麦香富万家”的小康画卷。
如今,永城正以更大手笔擘画产业蓝图。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二期即将启动,重点培育预制菜、功能食品等新增长极“;永城面粉”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评估突破百亿,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据永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永城富硒小麦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为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富硒小麦粉,国家地理标志“永城面粉”的河南省地方标准发布,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原料、工艺、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富硒指标、检测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保质期”等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优势、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永城面粉得天独厚的优良品质。2019年11月15日,在第17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永城富硒小麦粉”被授予粮食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同月,“永城富硒小麦粉”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再一次凭借过硬实力把一枚国家级“金字招牌”收入囊中。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永城人正以“麦”为笔,续写着“一粒小麦撬动大产业”的时代华章。
从田间到车间,从粮仓到餐桌,永城用三十年光阴将小麦的基因密码转化为发展密码。这里见证着传统农区的破茧成蝶,演绎着县域经济的升级跃迁,更昭示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当新时代的麦浪再次翻涌,永城这座“面粉之城”,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更加璀璨的未来。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