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四川雅安天全县推广油茶复合种植模式

2025-09-02 14:13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兴业乡的油茶林绿浪翻涌,一幅错落有致的“生态立体画”沿着山坡舒展,上层漆树滴翠,中层油茶茁壮,地表白芷和奶白茶在晨光里泛着嫩金光晕。这种“三层”复合种植景象,激活了天全“生态走廊”的资源潜力,孕育着丘陵山区百姓致富的新希望。

立体套种 一地多用提质效 村民王全芳俯身在齐腰高的油茶苗间,“瞧这绿色防控多省心,虫子少了,农药钱都省下大半。”去年,她所在的兴业乡柑子村集体经济分红超过1700万元,已是连续第3年保持增长。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天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坡、二郎山东麓,森林覆盖率高达74.15%。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靠山?天全县巧借政策东风,紧扣四川省“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六大工程”中的“百万亩油茶倍增工程”,将油茶定位为木本粮油核心产业,激活沉睡的林地资源。

在兴业乡千亩“茶+油茶”现代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中,“漆树+油茶+白芷(奶白茶)”的立体套种模式对垂直空间进行了高效重组与利用:每亩土地能容纳约50株油茶,土地利用率提升40%,实现“一林多产”“一地多收”。

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不同作物都有“收益时间表”。白芷等中药材当年即可有收益,奶白茶3年成势,油茶4年挂果,漆树6年成材。通过科学配比长、中、短周期作物,阶梯式产出体系让基地在运营前4年就能实现亩均年收益4500元,较油茶单一品种种植增收近50%。待到第6年漆树丰产,亩产值将突破万元大关,打破传统林业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困局。

联农助农 三权分置活资源 科技支撑让“三层楼”油茶经济根基更稳。依托四川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机构,全县引进“长林”系列油茶、“安吉皇金芽”奶白茶、“明富1号”漆树等优良品种。田间地头智能喷滴灌系统及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调控生长环境,绿色防控技术为生态种植保驾护航。

去年,天全成立四川农业大学天全县油茶专家大院,开展油茶品种选育、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等技术攻关,目前已建成50亩试验田,引进40个优质油茶品种,采集1600余株野生资源,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全油茶”。

该县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机制,通过“三权分置”激活林地资源。村集体统筹流转林地,对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财政奖补;企业负责技术、加工与销售;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基地务工、保底分红共享收益。基地“七三分成”的方案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流转林地收益农户占70%,集体占30%。仅此一项,就带动18个村集体增收111.8万元,惠及3000余户林农。目前,全县油茶基地已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个,真正让“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

茶林共生 生态经济双丰收 行走在油茶基地里,生态账本同样厚实。漆树深达3米的直根系与油茶发达的侧须根织成立体固土网,地表奶白茶有效拦截径流。经测算,套种模式使水土流失量减少60%,土壤有机质提升15%。7000亩油茶林每年固碳量超8000吨,碳汇价值约40万元,涵养水源量相当于一座200万立方米水库,默默守护着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这种“茶林共生”的微生态,催生出产业发展多元融合:基地标准化加工厂即将投产茶油冷榨生产线;油茶冬季花期孕育着林蜂养殖的新机遇;漆树“夏绿秋红”的景观带动生态研学、森林康养等业态蓬勃兴起。在仁义镇油茶观光园,游客还能体验采茶制油、林间漫步的多重乐趣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