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升监管透明度、推动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市场监管总局决定从本月起,定期举办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通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动态,发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军先生,执法稽查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先生,食品协调司司长司光先生,食品抽检司司长卫国锋先生出席发布会,请他们介绍有关内容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柳军先生向大家介绍202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军: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食安委工作安排,细化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管执法、促进社会共治,积极提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效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在制度建设方面,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工作,制定《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多部规章,出台《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更加深入具体精准。
在“两个责任”落实方面,推动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两个责任”落实落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依规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制定风险防控清单,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指导地方结合基层减负要求,合理确定干部包保范围、优化督导任务清单,有效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在监管执法方面,坚持“严”字当头,持续加大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突破道德底线的食品安全问题。2025年上半年,全系统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对6.9万批次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封存、召回;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7.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653件,实施从业限制1372人,高压震慑态势得到持续强化。
在突出问题整治方面,围绕人民群众“身边事”“揪心事”,动员全系统力量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整治,加强平台外卖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扎实开展制售假劣肉制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食品添加剂滥用、食用植物油掺杂掺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对问题产品追踪溯源,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坚持对问题线索深挖彻查,严打重处违法违规行为。
在社会共治方面,开通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畅通从业人员举报渠道,完善企业内部风险隐患防范机制,助力食品安全监管。运用国务院食安办“两微一端一号”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消费提示、科普视频等信息2700余条。指导行业协会发布“反对餐饮浪费”“守护肉品安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倡议,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发挥各类媒体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回应解决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共同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以上是上半年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介绍。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下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工作。
当前正值暑期、汛期,我国部分地区接连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食品安全风险骤然增加。近日,国务院食安办印发《关于加强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把保障食品安全摆在重要位置,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阵以待,严格按照国务院食安办通知要求和地方应急预案,抓好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应对工作。
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排查内部隐患,认真做好清洗消毒工作,防止食品污染变质。要严厉打击在受灾地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过期变质、受污水浸泡的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要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不购买、不食用被洪水或雨水浸泡、发霉变质、来源不明的食品,避免引发食源性疾病。要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稳妥发布工作信息,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要强化应急值班值守,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沟通协作,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感谢柳军先生的发布。下面,请嵇小灵先生通报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市场监管部门已连续多年聚焦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铁拳”行动,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执法手段,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7.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653件。下面通报5起典型案例。
案例一:广东湛江“保水虾仁”案
2025年3月,媒体曝光湛江4家冷冻虾仁企业为“增重牟利”,在生产环节超限量添加磷酸盐等水分保持剂,同时虚假标注“零添加”。湛江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对湛江宝辉水产有限公司、湛江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湛江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开展执法检查,查实4家企业存在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虚假标注、使用未经检定计量器具、未按规定实施生产过程控制等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处罚款749.43万元、吊销4家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且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处以260余万元的罚款并实施五年的行业禁入。
案例二:北京海淀“直播带货有毒压片糖果”系列案
2024年9月,有消费者向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投诉,反映其在直播平台“芬姐教搭配”购买的“轻曲羡魔芋魔法豆草本果蔬压片糖果”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经检测,该产品含有利尿剂“布噻嗪”成分,该成分严禁在食品中添加。经查,该产品由山东临沂中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委托工厂代工生产,通过15个直播间、21名网红主播以直播带货形式销售,销售网络覆盖9个省份。主播团队通过伪造检测报告、雇佣“水军”诱导消费,形成“产—供—播—销”的犯罪链条。2024年11月,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与公安机关联合在江苏、广东等8省11市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刑事拘留39人,关闭15个直播间,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目前,海淀区检察院已对主犯提起公诉。
案例三:重庆慕尼勃朗酒业非法添加案
2024年9月,重庆市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其饮用“慕尼大帝金尊多肽原浆啤酒”后出现不适。经检测,该啤酒含有“O-丙基伐地那非”成分。这是一种功能类似于处方药“伟哥”的物质,过量服用会引发心血管异常、视觉障碍等不良反应,属于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严禁在食品中添加。经查,涉案企业慕尼勃朗酒业(重庆)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该款啤酒67箱。2025年2月,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对违法企业作出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罚款15万元的行政处罚,并将该企业及上游生产企业涉嫌犯罪线索一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四:浙江绍兴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制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醋案
2025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市场监管局在集中排查中发现,绍兴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存在使用冰乙酸勾兑、配制假冒食醋的违法行为,其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绍兴市市场监管局现场查扣了问题食醋900余箱,待灌装食醋4000公斤,原料221桶,涉案金额超100万元,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
案例五:福建石狮餐饮店非法使用硼砂案
2025年5月,福建省石狮市市场监管局对该市吴刚餐饮店馄饨馅、水饺进行食品安全抽检。检测结果显示,上述食品中检出硼酸成分。经查,当事人在馄饨馅、水饺中非法使用了非食用物质硼砂。5月16日,石狮市市场监管局对该店立案调查,并将该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5起案件,暴露了部分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食品安全责任缺失,为牟取不法利益不择手段,甚至突破道德底线坑害消费者的问题。食品安全无小事,我们将以“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综合运用联合执法、信用惩戒、行刑衔接等手段,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在此,提醒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诚信是立业之本,任何漠视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感谢嵇小灵先生的通报。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今年6月,国务院食安委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请问《意见》出台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柳军:《意见》出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织密食品安全防线,让风险防控更精准、社会共治更有力。下面,我从“为什么建这一机制”“主要能解决什么问题”两个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为什么要建立这一机制”。大家知道,食品安全环节多、链条长,食品经营主体更是量大、面广,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主体管控不到位,都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也带来不少新的隐患和问题。各种矛盾交织叠加,不同情况错综复杂,给保障食品安全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特点。在这种形势下,单靠政府部门日常监管和媒体舆论外部监督,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消除隐患。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管理人员、一线从业人员熟悉原料、环境、流程的优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内部监督,鼓励他们及时报告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这既是弥补监管不足、推动社会共治的需要,也是提高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需要。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经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出台了《意见》,建立了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关于“这一机制主要能解决什么问题”。主要可以发挥以下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效。《意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推动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实现共管共治,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的企业食品安全文化。通过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明确内部报告渠道、核查整改流程及奖励标准,可促使企业健全自查自纠自改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闭环管理,更好落实主体责任。二是有利于对苗头性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内部从业人员对原料质量、操作流程、设备状态的异常情况最为敏感,通过建立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可发挥“近距离视角”优势,激励员工主动报告进货查验不严格、设施设备不完善、“两超一非”等不安全因素,将风险消除于内部、化解在萌芽阶段。三是有利于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当前,平台外卖、直播带货、社区团购以及连锁经营、连锁餐饮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方兴未艾,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线上线下监管,兼顾属地监管职责和全国外溢效应;同时,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掺杂掺假手段更加隐蔽,虚假夸大、消费欺诈手法更加隐晦,这些新问题日常监管很难发现。员工内部报告可有效弥补传统监管不足,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新风险新问题,有效识别隐蔽性、潜在性不法行为,进行快稳准的打击惩治,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整体质效。
食品安全需要千万双眼睛共同关注。期待更多一线员工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共同筑牢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安心、更放心。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目前“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已经上线了,大家比较关心谁能举报、举报什么问题,以及如何保障举报人权益的,能否就以上问题作一下介绍?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司长司光:“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是前面介绍的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重要载体,也是畅通知情人举报违法线索的重要渠道。生产经营单位可自主在系统注册账号,免费在线上接收、处理员工内部报告;知情人可通过举报系统向企业报告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这里,我就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说明:
一是“谁能举报”。内部知情人主要包括:内部人员,指与生产经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在职人员;相关知情人,指离职未满一年的前员工、业务合作人员及临时聘用人员等等。同时,我们也鼓励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合作且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员参与监督,让“内部视角”成为安全防线的重要补充。需要说明的是,该举报系统主要是通过内部举报防控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如果是日常消费维权,请消费者通过12315平台进行举报投诉。
二是“能举报什么”。该系统聚焦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风险点,鼓励举报4类违法违规线索:第一是“人的违规”,比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人为篡改生产日期等;第二是“物的风险”,比如使用过期原料、非法添加等;第三是“环境隐患”,比如生产场所卫生不达标、存储条件违规等;第四是“管理漏洞”,比如伪造检测报告问题暴露出的管理制度缺陷。
三是“如何保障举报人权益”。为了让知情人敢举报、愿举报,我们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第一,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系统支持实名、匿名双轨举报,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坚决杜绝隐私泄露,让知情人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对举报属实的予以奖励。坚持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对核实有效的举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报告重大风险隐患等突出问题将予以重奖,让“敢说不”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第三,让举报人实时了解处理进度。依托“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举报人能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全程掌握举报事项处理动态。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系统功能,高效处理各类举报,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共同守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报记者提问: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高度关注,请介绍食品添加剂抽检相关工作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卫国锋:食品添加剂滥用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重要风险。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工作,每年都列为年度抽检计划重点任务。
在力量配备上,我们统筹国家、省、市、县四级抽检力量,调用1200余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排查食品添加剂滥用违法违规行为。
在重点任务上,我们紧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大宗食品,紧盯与“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密切相关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助食品,紧盯校园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常规抽检、跟踪抽检、专项抽检。今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检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食品1.2万批次,主要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二氧化硫、甜蜜素、脱氢乙酸等。
在风险处置上,我们督促相关企业及时下架、召回。同时,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处罚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727家、责令停产停业65家,对情节严重的10家生产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将4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移送公安机关48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最严厉的处罚震慑不法分子,以儆效尤。
下一步,我们要持续加大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力度,用好抽检“放大镜”,严管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和非法添加问题,对任何越界、超标非法行为零容忍,让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成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底线和信誉基石。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会后请与新闻宣传司联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