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贝果:一只面包圈的环球韧性之旅

2025-07-31 10:17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清晨的美国纽约街头,上班族抓起一个圆环状面包夹着厚厚奶油奶酪匆匆赶路;中国上海的面包工坊里,师傅正将一团团面团投入滚水中,再送进烤箱——这一只简单面团圈,带着百年时光的痕迹,正悄然席卷全球。

这一面团圈便是贝果。贝果最具标志性的形态莫过于那漂亮的环形,它并非源自浪漫的想象,而是源于16世纪波兰面包师的实用智慧,中空结构使其便于被细绳串联,悬挂于街头小摊的杆子上售卖,或是让赶路的行人能将其轻松挂在手腕或手指上携带。

贝果的生命力,源于其独树一帜的“水浴火炼”工艺。在最终烘烤之前,成形的生面团需先投入滚烫的水中短暂“沐浴”几十秒。这一关键步骤让面团表面的淀粉瞬间糊化,形成一层凝胶屏障,有效锁住内部水分。当它进入高温烤箱,这层屏障在美拉德反应中迅速硬化,成就了贝果标志性的、闪着光泽的深棕色厚韧外皮,与内部湿润、富有嚼劲的独特口感形成美妙对比。

然而,贝果在美国的“出圈”并非一蹴而就。在相当长时间里,它由技艺精湛的师傅手工制作、沿街叫卖或在小店供应。贝果师傅们一度组成严密的工会,垄断了制作技艺,确保贝果的品质与传统。20世纪60年代,冷冻技术与自动化贝果生产线的出现,让贝果得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突破地域和族群的界限,从东海岸迅速风靡美国,成为广受欢迎的国民早餐和百搭主食。

贝果的环球之旅,是一场风味与形态的精彩变奏。

纽约经典 在纽约,坚持传统的水煮烘烤工艺,追求外皮脆韧、内部紧实有嚼劲的极致口感。芝麻贝果、原味贝果配以厚厚一层奶油奶酪是永恒的经典搭配。

北美创意风暴 在北美,贝果不再只是面包圈,更成为风味的画布和创意的容器,肉桂葡萄干、蓝莓、巧克力碎、全麦、洋葱蒜香等口味层出不穷。

亚洲融合新风 东亚市场赋予了贝果更柔软、更精致的气质。日本流行红豆馅、抹茶口味、栗子蒙布朗风味的甜系贝果。在中国、韩国等地除了引入经典口味,也出现了如肉松海苔、泡菜芝士、黑糖麻薯等极具本土特色的创新产品。

贝果的“水煮+烘烤”工艺是其灵魂,家庭复刻的核心在于模拟这一过程。

揉面与发酵:使用高筋面粉,揉出足够筋度,第一次发酵(醒发)无需过度膨胀。

整形与松弛:将面团分割、搓成长条,再首尾相接成环状,确保接口牢固,整形后需短暂二次松弛(醒发)。

煮浴:用大量水(可加少量糖或麦芽糖浆帮助上色)保持微沸。将贝果两面各煮30—60秒,这一步使表面淀粉糊化,形成韧壳。

烘烤:迅速沥干水分后,立即送入预热好的高温烤箱(通常200—230℃)烘烤,直至表面呈现深金黄色并发出空心的声音,可在入炉前在表面刷蛋液或撒上各种种子、香料增加风味。

贝果,那圈麦香韧劲里是面包师指尖的温度流转,是街头小摊升腾的烟火气,更是不同文化在舌尖相遇的奇妙回响。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