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宠物逐渐成为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宠物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高铁宠物托运服务的开通,也带动起今年“五一”假期携宠出游热潮。在不少养宠人携宠出行必备清单中,宠物零食是其中一项。
近年来,精细化养宠方式,进一步激发宠物零食市场活力。然而,在宠物零食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质量安全、虚假宣传、消费者维权困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宠物零食质量问题,对宠物健康会造成哪些威胁?当面临维权困境,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宠物零食暗藏的 “甜蜜危机” 如何破解?近期,记者采访了养宠人、宠物医生、法律人士等,探寻宠物零食市场乱象背后的破局之道。
看得见的包装,看不见的隐患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开展的一项测评,揭开了宠物零食市场质量问题的冰山一角:随机测试市面上热销的16款猫条、16款狗罐头和6款自制宠物零食中,4款样品的粗蛋白质含量低于明示值,1款样品产品包装未明示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4款自制宠物零食细菌超标,其中1款样品超出参考标准的280倍。
某宠物品牌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准入门槛低、代工厂良莠不齐是宠物零食乱象根源,一些小型代工厂为降本增效,在设备、原料及卫生管控上偷工减料,甚至采用劣质原料生产;而自制零食则因缺乏标准化流程,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风险。
“质量不合格的零食对宠物健康的危害是多维度的。”瑞辰华诺动物医院北京中心医院刘冉医生长期从事宠物临床诊疗工作,她指出,宠物长时间食用营养不达标零食会造成摄入营养不均衡,易致宠物肥胖;细菌超标的零食容易引发胃肠炎,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含强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劣质零食更是会损伤肝肾,甚至诱发肝癌,严重威胁宠物的生命健康。
90后“铲屎官”郭女士视爱猫“豆花”如家人,她会为“豆花”网购猫罐头、猫条等零食。一次喂食某宠物品牌赠送的试吃装零食后,“豆花”突发呕吐,自此她格外警惕:“连赠品都要仔细甄别才敢喂。”这一经历,正是无数养宠家庭对宠物食品安全深度关切的一个缩影。
“宠物零食若有质量问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关商家就会触碰法律红线。”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提到,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十八条提到,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市场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元聪表示,宠物零食若存在营养成分不达标、细菌超标等问题,生产企业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其第二十六条提到,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指出,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宠物饲料标签规定》《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宠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申报材料要求》等规范性文件,对宠物食品标签和添加剂使用有着明确要求,违反相关条款同样构成违法行为。
虚假宣传噱头,难掩真实效果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测试的32款宠物零食样品中,有29款宣称0诱食剂,9款样品宣称0防腐剂。结果显示,部分样品检测出微量的添加剂(5'-呈味核苷酸二钠、焦磷酸盐)。
“宠物零食市场除质量问题外,虚假宣传同样泛滥。”郭女士说,电商平台上“去泪痕”“美毛”等宣传语屡见不鲜,她曾尝试购买却收效甚微,如今她不再对宣传效果抱有期待。从事设计行业的马先生给宠物小狗“二花”选零食更关注成分,而非品牌。他认为,“0诱食剂”“0防腐剂”这类宣传语是商家对食品安全的承诺,也是他购买的关键考量因素。但他也无奈表示,市场上虚假宣传太多,不少零食到手后都令人失望。
职场白领韩女士家中养有一猫一狗,与郭女士不同,相比网购,她更倾向于线下超市挑选宠物零食,因为更能直观挑选实物。尽管如此谨慎,但她也曾被“0添加”话术吸引踩过坑,现在她只信产品成分表,不再受营销噱头影响。
某宠物品牌业务负责人表示,一些商家为博眼球夸大宠物零食功效,甚至宣称含珍稀肉源,但这些肉源可能本身就不允许用于饲料生产,实际添加量也难以保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扰乱市场秩序。
临床接诊中,刘冉医生观察到,因食用不达标零食引发健康问题的宠物案例屡见不鲜。她提醒,若将劣质零食作为宠物的主食,会造成宠物营养失衡导致宠物免疫力下降,极易出现呼吸道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
“商家宣称产品功效,需提供有关部门的审批证明或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据,若无相关证明,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陈音江说。在胡元聪看来,现行法律在规范宠物零食广告宣传、惩处虚假宣传上有待完善。比如目前法规对术语界定模糊,未明确“0添加”“天然”等宣传语的定义,企业常打擦边球,如宣称“0防腐剂”但使用其他化学保鲜剂。
沈腾也认为当前宠物零食宣传中“0诱食剂”“0防腐剂”等表述不符合实际的乱象,根源在于我国尚未制定针对宠物饲料中防腐剂、诱食剂的具体限量标准,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八条要求广告内容“准确、清楚、明白”,但因缺乏明确标准,监管部门难以认定企业是否构成虚假宣传。
面对宠物零食虚假宣传现象,为何监管执法与消费者举证阻力重重 ?
“宠物食品市场尚未形成强制性的全链条追溯机制,电商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导致问题产品流入市场,现行法律未明确平台连带责任,仅依赖事后抽检难以根治乱象。”沈腾表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对虚假宣传的罚款上限(广告费用3倍至5倍)与企业违法所得相比威慑力有限,且实践中存在“整改替代处罚”现象,部分企业通过修改商品页面描述规避责任,加剧了监管执法难度与消费者举证难度。对此,沈腾建议完善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质量问题频发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如限制贷款、取消税收优惠),提高侵权成本。
“现行广告法罚款上限仅20万元,违法成本往往低于收益。”胡元聪建议,可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进行“0添加”广告宣传时需提供第三方检测证明,并将罚款提高以增强震慑力;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存证广告内容,将广告承诺与产品实际信息上链,确保宣传内容可追溯,便于消费者举证;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监测高频违规宣传词,实时更新负面清单,通过分析投诉数据与抽检结果,预测并拦截高风险商品。
举证难、成本高,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宠物食用零食后便血、呕吐,很难证明宠物症状与食品直接相关,商家拒不担责。”郭女士说,碰到此类情况,考虑到时间、精力、经济等维权成本高,多数人只能自认倒霉。马先生表示,虽然维权困难,但若购买的宠物零食首次出现问题,他依然会尝试与商家协商退货退款;若重复出现问题,则坚决向监管部门反映,要求上门调查。
陈音江分析,消费者维权困境源于多重因素:宠物零食质量难以肉眼判断,检测流程繁琐,且宠物饮食多样,导致特定零食与健康问题的关联性难以证明。即便有宠物医院诊断证明,检测结果也可能存在争议,商家拒不配合检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不过,消费者并非完全束手无策。陈音江说,消费者遇到问题应及时封存剩余食品,带宠物前往正规医院诊断并获取证明;与商家协商不成可共同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鉴定;若商家不配合,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监管部门投诉,消费者协会委托鉴定且企业不到场时,鉴定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另还可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维权。
“消费者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可以依法维权,构成欺诈的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陈音江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提到,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第五十五条提到,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面对消费者遭遇宠物零食质量问题维权难的困境,胡元聪建议,在法律层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要求商家自证产品合规,如提供检测报告或检疫证明,若无法举证则推定过错。可以利用区块链固化购买记录、检测报告等电子证据,法院可直接采信链上数据,从而降低举证难度。
对这一观点,沈腾表示赞同,他也认为对宠物食品质量纠纷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若消费者提供初步证据,企业需证明添加剂使用合法合理,否则承担不利后果。
沈腾表示,消费者还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中关于质量瑕疵的规定,通过协商、向消协投诉或提起诉讼维权。在维权诉讼方面,沈腾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接收到消费者的侵权反映后,代表群体性受害消费者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避免个体消费者单打独斗。
胡元聪建议,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群体性投诉数据,提起跨区域公益诉讼;可以推广在线调解平台和AI法律助手,为消费者提供实时法律咨询与证据整理服务,同时利用AI生成法律文书,缩短维权周期。
多方呼吁共筑宠物零食市场健康防线
宠物零食质量安全关系着毛孩子们的健康,也牵动着无数养宠人的心。郭女士呼吁企业规范原材料标注,如实呈现成分含量;马先生希望企业诚信经营,保障宠物零食安全;韩女士认为国内宠物零食标准亟待完善,希望监管部门强化抽查检测,定期公布数据。
“我们协会会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如企业员工公益、生命关怀教育动保公益课堂、社区文明养宠宣传等,积极宣传动物保护和科学养宠知识,提高宠主和潜在意向领养人们宠物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首都爱护动物协会项目负责人赵美婷说。
谈到宠物零食乱象,赵美婷希望建立严格统一的国家级生产标准,明确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卫生指标要求;政府需强化质量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抽检频次,提高违规成本,规范企业宣传行为;同时加强对宠主的科普教育,提升科学喂养意识。
“还要多给宠主科普宠物食品相关知识,学会如何看成分表、分辨正规产品,提高大家的科学喂养意识。多管齐下,助力宠物食品市场健康发展,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毛孩子。”赵美婷说。
陈音江指出,针对宠物零食市场法规不足的问题,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检查抽检,对不合格产品及时下架召回并依法惩处,情节严重追究刑责;企业应诚信经营,如实公示产品信息并妥善处理消费诉求。同时,尽管现行法律对宠物市场有一定约束,但仍需健全针对性标准制度,提升监管精准度,为行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夯实制度基础。
“规范宠物零食市场需多管齐下。”胡元聪建议,农业农村部门主导生产标准制定与抽检,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原料溯源系统;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广告审查与质量抽查,可以用AI筛查虚假宣传,并联合信用平台公示违规企业名单;公安部门对制售伪劣宠物零食产品罪立案侦查,可以通过区块链共享案件信息以提高执法效率。同时,建议完善《宠物饲料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加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宠物饲料标签规定》的执法力度,同时完善跨部门协作,搭建全国统一宠物零食监管平台。
沈腾说,应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填补生产、流通、电商等环节的监管盲区,加大违法成本,对问题企业实施信用惩戒,并通过“黑名单”制度强化源头治理。“建议对恶意制售劣质产品企业,引入销售额10倍的惩罚性赔偿并纳入信用黑名单限制从业。可以在电商平台嵌入自动赔付机制,质量问题触发合约即时退款或赔偿,减少人工介入。”胡元聪说。
沈腾同时建议,宠物零食市场构建“生产-流通-平台”全链条责任体系,生产端严定标准、流通端共享抽检信息、平台端压实审核;建议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印制“维权二维码”,链接检测报告、成分解析及投诉通道;修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完善赔偿机制,对宠物食品虚假宣传实施“三到五倍惩罚性赔偿”,并要求宠物零食企业设立“宠物食品消费保障基金”。
在胡元聪看来,宠物零食市场的规范需法律、技术与监管协同,通过区块链增强透明度,AI优化执法效率,大数据预测风险。未来应聚焦标准细化、责任强化与技术赋能,构建“预防-监管-维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推动该行业健康发展。
宠物零食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诚信经营、监管部门严格履职、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多方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宠物主人放心消费,让宠物们吃得健康、安心。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