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吉林省延吉市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行审批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进一步优化延吉市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按照《吉林省落实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版)》(共523项)和《吉林省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版)》(共5项)分类实施改革。延吉市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直接取消中央层面设定的6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主管部门仍对相关经营活动监管;审批改为备案,将中央层面设定的1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为备案管理,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企业按规定提交备案材料的,主管部门当场办理备案手续,并依法实施有效监管;实行告知承诺,对中央层面设定的3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和地方层面设定的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主管部门通过服务场所、政务服务平台等及时公布办事指南、承诺书格式文本等。对通过告知承诺取得许可的企业,主管部门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审批服务,对中央层面设定的40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和地方层面设定的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优化审批服务,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精简许可条件和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取消或者延长许可证有效期限、取消许可数量限制等方式分类改革。
与此同时,延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强化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套,“两张清单”之外,一律不得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开展经营。依托“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加强经营范围与经营许可的衔接,企业通过e窗通系统,使用经营范围规范表述办理登记,该局根据企业自主申报的经营范围,明确告知企业需要办理的经营许可事项。有关主管部门不得以企业登记的经营范围为由,限制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或其他政务服务事项。企业超经营范围开展非许可类经营活动的,市场监管部门不予处罚。加强电子证照运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互认互信,在政务服务、商业活动等场景普遍推广企业电子亮照亮证。落实监管责任和监管机制,切实贯彻“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行业主管部门切实承担监管责任,针对改革事项分类制定完善监管办法,落实全覆盖重点监管,完善信用监管。
下一步,延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按照“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并不断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现象,全面优化延吉市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