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浙品码’后,可以一目了然获知孩子穿的校服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品合格证明、检验结果、服务承诺等相关信息,让我们感觉更放心了。”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位学生家长对“浙品码”的夸赞溢于言表。“当某类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率较高,被系统判定为高风险后,系统会自动根据分级分类监管比例确定生产企业覆盖范围,监管更加精准也更加智能了,现在我们的小家电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率降低了6%。”在浙江嘉兴,一位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用数据展现了分级分类监管系统为产品质量工作带来的提升。这些在各地试点的创新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正是得益于浙江省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7月28日,全国创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工作交流会在浙江嘉兴召开。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打造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从生产源头入手,强化风险管控,提升监管效能,探索质量追溯,形成监管闭环。
分级分类监管系统,实施差异化监管
去年4月,浙江在嘉兴试点,通过打造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系统,将产品分为高、中、低风险,企业分为风险、非风险类,并依据风险企业占比赋予区域红、橙、黄、绿四种颜色,实现基于风险的精准管控和智能闭环。
同时,通过制定《产品质量安全分类分级分色管理规范》《产品质量安全“一图一码一指数”管理规范》两项地方标准规范,将嘉兴全市249种产品纳入系统中,实施差异化监管。
目前,嘉兴重点监管企业总数减少16.47%,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较实施前减少18.40%,监督抽查经费同比下降3.92%,对不合格企业强化监管抽查覆盖率提升5%。
风险预警处置系统,实现质量管控
产品质量监管一直面临着监管对象量大面广、监管资源不足、监管信息未互联互通、监管靶向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提前识别风险并进行预警,监管存在被动性、滞后性。
今年6月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台州试行产品质量风险预警处置系统,产品质量风险智能研判占比可提升至70%以上,系统直接分析预警占整体决策比重30%以上,系统辅助分析占整体决策比重40%以上,大幅提升风险发现预警能力、风险应对决策水平。
据介绍,通过AI智能研判,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类产品的风险值,再由专家二次研判,确定其风险等级,实现产品质量风险智能预警,通过横向推送、纵向分派的流转模式,从机制上解决“各自为政”的弊端,形成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同步展开、同步闭环。而通过数据流转,监管部门可以在萌芽阶段消除风险,化解潜在的产品质量问题,有效提升了监管的精度和效率。
“浙品码”系统,实现质量追溯
“浙品码”是浙产产品的“身份证”,全面呈现产品质量基本信息,让产品拥有不可仿冒、可追溯的身份ID,并实现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消费全链条信息可溯。
今年5月以来,“浙品码”赋码系统陆续在质安校园、现代家居、风尚饰品、智能安防、家装建材等重点消费品领域试运行,目前已有54类产品84家企业赋码使用,产品赋码数75147个。
目前,供货商将许多以往线下才能实现的功能搬到了线上,如采购、付款、增订、补订、退换货等,实现全服务实时对接。通过“质安校园”端口,家长可实现“码上增订补订、码上换货、码上缴费、码上下单”等一系列功能。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智慧监管系统,该系统还将纳入即将上线的“浙江质量在线”平台集中运行,使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产生“聚合效应”“裂变效应”,形成产品质量现代化治理生态体系,为全国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更多浙江经验。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