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龙山街道斜山村的大姜种植基地,播种机来回穿梭,翻土、开沟、摆种、覆土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展大姜播种工作。“栽植这种大姜,一天挣200多块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孙美霞一边手脚麻利地摆放姜种,一边笑容满面地说道。
基地负责人严鲁阳穿梭在田间,紧盯播种机作业。“大姜播种讲究一个细致,株距和行距都有严格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株大姜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和光照,为丰收打下基础。”严鲁阳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向工人们讲解。
之所以选择大姜种植,严鲁阳有着自己的考量。近年来,大姜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市场需求持续上涨,价格稳定。早在2022年,他便在海阳市核电区三甲村流转土地,正式开启大姜种植之旅。今年,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经过实地调研,严鲁阳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且交通便利的斜山村流转了50余亩土地,开启规模扩张的新征程。
为给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严鲁阳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为大家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等服务,带动更多乡亲投身大姜产业,共同奔赴致富路。谈及未来,严鲁阳早有清晰布局,“接下来,我们将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优化种植和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半径,打响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同样的场景也在距离斜山村30多公里外的留格庄镇杜家村上演着。“今年村里的生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约400亩,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我们种的主要是‘狮子王’品种,这个品种产量很高。”杜家村村民丛柱深一边播种,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当谈及种姜收益时,他自豪地说:“收益相当可观,每亩能有2万多元。等到了秋天,会来人收购大姜,我们也可以选择先储存起来,瞅准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卖,根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如今,杜家村凭借蓬勃发展的生姜产业,在周边地区声名远扬。那么,杜家村究竟为何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种姜村”呢?村支书林强揭晓了答案:“我们村土壤肥沃,且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生姜种植。这些年,村里还在种植技术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来指导,从最初的选种到后续的管护,每一个环节都越来越科学,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得以稳步提升。再加上合作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把大家伙儿组织起来,朝着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齐心协力闯荡市场,大姜产业这才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为杜家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生姜已然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未来,杜家村将继续深耕生姜产业,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