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的新一代智慧大棚里,数据已成为助力蔬菜生长的新“肥料”。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的一处大棚近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管理员”——一只名叫“旺财”的四足机器狗。据了解,机器狗上岗种菜,依靠的是身上搭载的摄像头、环境采集传感器和内置的AI算法。“‘旺财’日常会在大棚中对瓜苗进行巡检,每天都会对大棚内的全部作物进行一次扫描。数据会传回到后台系统,我们通过手机屏幕就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精准高效地进行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预防工作。”种植户崔振平介绍。
崔振平原先在外地从事建筑工程工作,2014年回村进行大棚蔬菜种植。“2014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背靠这棵‘大树’,种菜容易,种出来的菜也好卖,收入一点也不比以前干工程少。”崔振平说。
2014年是崔岭西村村民们心目中应该载入村里发展史册的一年。在此之前,崔岭西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村民以种植西红柿为主,每到收获的季节,村民就为卖菜发愁。“以前没有固定的客户,都是卖给菜贩子,自己到处联系客户,价格时高时低。”村民崔江元说。“为了解决村民卖菜难的问题,我带着两个党员坐车到满洲里口岸,找客户、分名片,想方设法打开销路。”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回忆道。
2014年春天,村里从前只在原地“打转转”的西红柿,一举闯入了俄罗斯的菜市场。当年5月,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165户种植户全部入社,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等“六统一”管理,合作社以高出市场收购价0.2—0.3元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蔬菜,直接和客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蔬菜发往俄罗斯等国家。
有了固定的大客户,就要想方设法提升品质。为了让蔬菜打入高端市场,崔岭西村党支部注册“崔西一品”单体品牌,获得全球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双认证”。
做强品质的关键是统一标准,崔岭西村党支部和村民们多次开会商议,最终一致认为:“种好一颗果子,从源头开始进行高标准管理是关键。”
为此,崔岭西村投资700万元复垦200亩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配套高标准分拣包装、冷链仓储和智慧管理服务中心;村里360个高标准大棚统一配备智能化硬件设施,全部使用豆粕有机肥及生物菌肥,运用熊蜂授粉、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农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App对大棚进行放风、补光、加湿、浇水、施肥。
如今,崔岭西村的蔬菜产业已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一部手机玩转一个农场,在科技的加持下,崔岭西村的智慧大棚比传统大棚节约劳动力40%,亩产效益却提高了30%。现代化农业园区里长出的高品质西红柿卖出了草莓的价格,成为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大型商超里的抢手货,甚至还被端上了北京冬奥会的餐桌。
目前,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包括西红柿在内的蔬菜年出口量达2万吨、交易额突破1亿元,带动周边十几个村4000万公斤蔬菜销售。从种好一棵西红柿,到依托现代化农业园区拓展种植博洋甜瓜、网纹瓜等新品种,崔岭西村的村集体收入从10年前的5万元增长至去年的43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1.8万元提升至4.2万元,户均存款达30余万元。
“一人富、一村富都不叫富,大家富才算富。”这是崔岭西村村民朴实的价值观。富起来的崔岭西村,决定共享“致富密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蔬菜产业。近几年,崔岭西村通过“跨村联建”成立崔岭新村党总支,依托崔玉禄书记工作室,与周边3个村结对帮带,建设占地780亩的蔬菜园区,推广“崔西一品”口感番茄,共用分拣包装交易中心,实现从“一村独秀”到“片区共富”的飞跃。
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2021年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崔岭西村通过特色产业形成集群效应,通过主打产品形成品牌优势,通过联农带农形成共富机制,探索出一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区域共富的发展新路径。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