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这一零食,诞生于湖南省东北部的一座小县城——岳阳市平江县。2024年,平江县共有约120家辣条企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占全国辣条市场1/3的份额,带动上下游超10万人就业,平江因此被称为“中国辣条之乡”。这座常住人口仅90余万人的县城,究竟藏着怎样的“辣条密码”?
建立标准向健康化转型
湖南人喜欢食辣,平江县以制作豆皮、豆腐、酱干等麻辣豆制品见长。平江长寿酱干在清朝康熙年间一度成为宫廷贡品,麻辣酱干销往湘鄂赣三省,撑起了当地几代人的生计。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全流域特大洪水,酱干原材料大豆价格飞涨,平江酱干行业举步维艰。平江人并未坐以待毙,当地麻辣行业中的邱平江、李猛能、钟庆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豆粉换成小麦粉,在一台生产米线的挤压熟化机器上生产出条状的胚体。其松软多孔,适合吸收各类调味品。依据平江人的口味偏好,他们三人加入辣椒、孜然等香辛料进行调味,又以四川花椒加重麻味,第一根辣条就此诞生。
由于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风味独特,这种面筋小吃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不出几年,平江县90%以上的酱干作坊都改做辣条。同时,平江人也走出湖南到各地办厂。如今,全国千余家辣条企业中,平江人创办的企业占90%以上。
平江辣条在受到市场欢迎的同时,手工作坊生产、缺乏标准与监管等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产业发展绕不开的痛点。辣条一度被贴上“垃圾食品”“不健康”的标签。
“难以挺直腰杆,羞于提起‘辣条’二字,对外说是做熟食生意的。”平江一家辣条企业的负责人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表示。这促使平江的辣条从业者推动辣条卫生标准的建立,携手平江县政府牵头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并推动辣条国家标准的出台。
同时,“自我革命”也开始在平江辣条产业上演。关停低端车间30家,改造升级食品企业176家,加速淘汰小作坊和低端车间,不断取消各类添加剂。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平江辣条产业从“野蛮生长”向标准化、智能化、健康化转型升级,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辣条产业链。
为辣条行业输送人才的辣条专业班也于2020年9月应运而生。该班由平江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开设了挤压膨化机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
和面、挤压熟化、拌料调味……在平江县一家辣条企业的制药级GMP车间里,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精准控制着湿度、温度参数和原料配比,确保辣条生产过程干净、卫生。“过去辣条‘卖口味’,现在更要‘卖体验’‘卖健康’。”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强研发已成业界共识,公司每年拿出占营收近3%的资金用于产品口味、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发
多元化发展撬动大市场
辣条元宵、辣条月饼、辣条饺子、辣条粽子、辣条蛋糕、辣条披萨、辣条寿司……层出不穷的美食创意不断丰富着辣条的吃法。它可以是零食、配菜,也可以是主食,在餐桌上独当一面。
2020年,国内首个辣条博物馆在湖南省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开馆。该馆通过展品展示、历史再现、投屏互动、动手体验等方式,使消费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辣条的起源故事、原料、生产工艺、检测设备以及辣条行业取得的成果。博物馆现场展示的迷你辣条生产设备及辣条GMP洁净生产车间实时投屏,让参观者对辣条产业的品质升级与智能化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
如今,平江的不少“辣二代”因看好辣条产业,选择子承父业。借助社交媒体和不断开拓的消费新场景,辣条走进了年轻人的婚礼,特制的5.2米长的辣条被用来“考验”新郎和伴郎团。同时,其也与电竞、音乐节、动漫展等场景结合,进入了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中国辣条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辣条零食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辣条市场规模达615.1亿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733.8亿元。如今,平江县正瞄准这一风口,致力让辣条成为地方名片、文化符号和富民产业。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