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聚餐是阖家团圆、亲朋欢聚必不可少的温馨时刻,然而聚餐过后的剩饭剩菜也成了“假日特产”,“做一顿吃三天”是不少家庭的常态。日前,“春节平均每家产生近2kg剩饭剩菜”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当“有余”逐渐异化为“过剩”,这场传承千年的饮食仪式如何恰到好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盛宴背后的“舌尖”浪费
除夕夜,上海某社区垃圾站的监控记录显示,从年夜饭结束到次日凌晨,居民倾倒的厨余垃圾较平日暴增3倍。这个具象化的数字背后,折射出中国人对“年年有余”的执着追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年夜饭和春节期间的饭菜丰盛程度,往往被视为对节日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客人的热情。
“过年嘛,肯定要多做一点,有时候会有亲朋好友过来,除夕吃不完就初一吃、初二吃,整个春节假期都在吃剩菜。”江苏南京市民史女士如此坦言。事实上,有这种体会的人并非少数。“过年回家后,这几天家里总是在招待亲戚,然后每次都会做一桌菜,吃不完,就得一直吃剩菜。光吃剩菜也不行,我妈又会做几个新菜,还都是大份量的,然后又吃不完,如此循环往复,总有吃不完的剩菜。”很多网友都吐槽遭遇了家宴尴尬。
央视调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家庭厨余垃圾日均产生量较平日增长58%,仅上海单日最高峰就突破1.1万吨。北京某五星级酒店厨师长透露,为满足顾客“十全十美”的宴席需求,标配12道菜品中实际食用量不足60%。
广东深圳某90后家庭主妇算过一笔账:4口之家准备10人份的年夜饭,只为满足父母“宁剩勿缺”的心理需求。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在北上广深等移民城市尤为明显,形成传统习俗与理性消费观的拉锯战。
商家的推波助澜不容忽视。某电商平台年货节数据显示,“年夜饭半成品套餐”销量同比增长120%,但套餐设计仍固守10—12道菜的陈旧模式。餐饮业的“吉利数字营销”与家庭的实际需求产生错位,加剧了食物浪费的产业链传导。
“年年有余”中的健康隐患
过年时,饭菜有剩余寓意着“年年有余”,这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是一种对富足生活的期盼。尤其对老一辈来说,经历过苦日子,随着生活的好转,在准备春节美食时,总是习惯性地多做一些,生怕不够吃怠慢了家人和客人。
但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出发,大量的剩菜剩饭无疑造成了食物资源的浪费。每一份食材从种植、养殖、加工,再到运输、销售,最后摆上餐桌,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丢弃这些剩余食物,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专家表示,大量食物垃圾的产生,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食物的处理到垃圾的填埋或焚烧,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物质匮乏年代,将年菜反复烹制是应对饥馑的智慧;但在食物供给过剩的今天,这种习惯正演变为一种餐桌负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饮浪费量高达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一年的口粮,春节期间的剩菜正是浪费的高潮时刻。
更令人忧虑的是,隔夜菜中亚硝酸盐的累积、冰箱细菌的滋生,正在将这份“年年有余”转化为健康隐患。
长三角地区特有的“隔夜饭”习俗,让年夜饭的剩余食材在正月里不断轮回加热。微生物学家指出,反复加热的菜肴不仅营养价值流失,更可能滋生致病菌。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节俭”,反而背离了传统饮食文化中“食饮有节”的养生智慧。
医疗专家指出,蔬菜、肉类、海鲜、腌制品,不同类型的菜品储存要求有也各有区别。一旦保存不当,将可能引发健康风险。
尤其是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和海鲜等易污染食品,最好当天吃完,避免反复加热。如果保存不当,剩菜剩饭很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引发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无论何种保存方法,家常菜剩得越久,营养价值就越低,食用的风险就越高。所以,从科学、健康的角度来说,如今已经不再提倡“吃剩饭剩菜”了。
传统文化的文明传承
“剩菜文化的背后,或许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面对春节期间平均每家近2公斤的剩菜剩饭这一现象,众多人士呼吁,在传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虽说准备年夜饭很难做到可丁可卯,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也不该被具象化为过剩的食物堆砌。”很多人士建议,一方面,要尊重和传承“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和文化传统,保留春节美食丰盛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树立节约意识,避免过度准备食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如何做到合理准备食物,减少剩菜剩饭的产生,让春节的餐桌更加健康、环保、文明?
杭州某社区推行的“共享年夜饭”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居民自带1—2道拿手菜在社区中心拼桌,既保留了团圆氛围,又有效控制食物总量。这种模式在试行的3个小区中,厨余垃圾减少42%,邻里互动频率提升65%。
冷链技术的普及也在改变食物存储方式。北京某智能冰箱企业推出“年菜管理模式”,通过图像识别记录食材存放时间,自动生成二次烹饪建议。广州部分家庭尝试“年菜盲盒”,将剩余食材交由年轻人创意重组,让“隔夜饭”变身网红美食。
传统符号系统也可以做到现代转译。苏州博物馆推出“数字供桌”项目,允许游客虚拟供奉电子祭品,既保留仪式感又避免物质浪费。这种文化创新也提示出“有余”的象征意义不必绑定实体食物,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神传承。
责任编辑: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