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湖南汝城小黄姜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2025-07-01 15:08 来源:中国食品报
 点击:

盛夏时节,走进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各地采购货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铆足干劲分拣、打包、装运,一片繁忙景象。汝城县是小黄姜产业传统优势集聚区,种姜历史上百年。近年来,当地聚焦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科技应用、对接拓展市场、提升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全县种姜面积逾5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打造了相对完整成熟的生姜产业链。

科技研发 培植“芯片”

郴州市辰逸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脱毒姜苗繁育基地里,黑色遮网下,整齐排列的套袋基质上,脱毒姜苗长得壮实葱绿。

“真是抱歉,种姜需赶时节,脱毒姜苗已销售一空,明年的姜苗请早预订,好统筹安排落实。”公司总经理袁军辉一边仔细查看姜苗长势和虫情,一边回复各地姜农来电。“脱毒培育起步晚,但供不应求,看来此路走对了。”袁军辉说,今年繁育的150多万株姜种,可满足3000多亩种姜需求,不仅畅销本地,还销往山东、云南等种植大省,只留下了少许供种植实验,实现了“走南闯北”的跨越。

农业公司工作人员向外商介绍汝城黄姜

在汝城,传统模式培育的姜种附带病菌、易引发姜瘟、地块需隔年轮种,姜农不得不到广东韶关、江西赣州等周边地区找地种姜。

为破解姜种难题,袁军辉投入500多万元建成育苗大棚、科创楼、办公楼等。“大室已完成阶段性育苗任务,都已移栽到田间,而小房间里的种芽承载了明年上千亩的订单育种使命。”袁军辉介绍,种苗繁育依托茎尖脱毒技术,利用细胞几何倍数裂变增殖原理,通过快繁技术培育出大量脱毒姜苗,将其移栽到户外繁育基地后,便可收获原原种,再种一年就是原种,两年后的脱毒姜种作为生产种,进入大田就是丰产期。

更令人惊喜的是,脱毒姜种除了可以相同地块连年种植、规避姜瘟以外,产品品质也有提升。“姜辣素、干物质等成分,都比传统种植姜提高了不少,深受市场欢迎。”袁军辉介绍,公司不仅担负了省内外多地的姜种繁育工作,还承接了广东红掌等植物脱毒种苗的繁育工作,业务范畴不断拓宽。继去年成功注册绿色食品商标、获得脱毒育苗发明专利后,目前正在争取列入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打造专业特色品牌,要把优质姜种推广应用到更广天地,惠及更多姜农。”展望未来,袁军辉信心满满。

冷链解题 错峰增益

在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工人们正在忙碌。“虽非产销旺季,冷链集散却淡季不淡,显现出蓬勃活力。”公司负责人朱万兵介绍,这里一年四季满负荷运转,生姜保持高速集散流转,常年仓储量保持在3万吨左右,去年错峰销量达6万吨,今年前5个月已销售小黄姜4万吨。

几年前,为帮助家乡群众解决生姜贮藏难题,朱万兵联合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集生姜贮藏、加工、销售、运输于一体的冷链集散中心,以实惠价格为姜农提供冷链贮存、代理销售等一条龙服务,不仅把生姜冷链损耗率控制在5%左右,也将物理保存期延长至一年以上,实现错峰销售增益的同时,也降低了市场风险。

风机运转,机声嗡嗡,公司冷链仓储区,仓库外置超清电子显示屏清晰显示出室内保鲜贮存的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

“冷链贮存是个科技活,需要现代化科技智能设备运维,每个指标都得精准把控。”朱万兵介绍,生姜贮存既要促使鲜姜进入休眠状态,降低损耗率,又要维持它的生命活力,确保出库后进入市场、走上餐桌的漫长周期里,不会腐烂变质。“科学调温、调湿、调氧等,事关最佳贮存环境,不容有误。”

朱万兵对环控等科技活尤为关注,每个冷库均安装了监控器,并安排专人负责,一旦指标偏离,立即反馈,通过线上远程指导予以解决。

为带动产业发展,朱万兵牵头成立了汝城县生姜协会,发展了会员336名。如今,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共有6家冷链集散企业,固态冷储库容达到10万立方米,年集散交易能力增至13万吨。依托集链成势、抱团发展,小黄姜销售渠道不断扩延,在全国32个省市区发展生姜经销商300多家,产品走俏长沙、广州、南昌、杭州、重庆等地,还在线上搭建直播间70余个,建立营销网点6000多个,每年带动了万余人次的务工就业。

不仅如此,汝城县对小黄姜的综合利用也开展积极探索。坛泡姜、零食姜、礼品姜……走进汝城县福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展柜里琳琅满目的姜制品引人注目。公司总经理宋海剑介绍,通过精深加工,汝城红姜、干制姜粉、辣味姜丝、酸味姜片、生姜红枣茶、姜汁饮料系列产品每年在电商平台销售礼盒5万余盒,姜粉足浴包、泡足干姜片等产品也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姜粉、姜粒等干制品已成为北方养殖饲料的重要配方。如今,该公司每年综合加工效益达9000多万元,纯利800多万元。

汝城小黄姜作为辣椒制品、美食佳肴的重要辅料,还打入了各地食品加工厂。汝城县繁华食品公司总经理朱树清介绍,加入小黄姜的系列辣椒制品,已成为御厨香、康师傅、老干妈等知名餐饮品牌的佐料,成为湘菜剁椒鱼头的必备,走上全国餐桌,走向海外市场。

一张蓝图 擘画“姜来”

夜幕降临,汝城县思德胜农业有限公司冷链集散中心内灯火通明,装运发货区停满了等待装货的卡车。公司总经理何威介绍,通过一期投资4000万元,公司建成可贮姜2万吨、库容3.5万立方米的冷库,并健全清洗、分级分选、包装、集散等功能区块,其中冷链仓储业务在投用前就已预订一空。

今年初,朱万兵的产品进入迪拜,让何威推动小黄姜“出海”的念头愈发强烈。前不久,埃及商人穆罕默德·阿里来考察调研,与他深入交流恰谈后,何威充满期待并表示,要挖掘利用电商经验,做好前期准备,取得出口资质,打通“出海”环节,早日实现“出海”的梦想。

目前,汝城小黄姜产业园聚集了6家规上农业企业,新生力量也在不断加盟汇集,集链成势、抱团发展之路愈发走深走实。“他们聚集一起,不是争抢蛋糕,而是共同做大蛋糕,背后靠的是一张蓝图。”打开一张路径相通、企业相连的规划图纸,汝城县马桥镇党委书记陈贯周介绍,多年来,汝城县锚定“将一把小黄姜做成大产业链”的目标,围绕政策供给、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等重点,擘画了中长期发展规划蓝图——产业园坚持“科技驱动、绿色循环、三产融合”为核心,以构建集种植示范、冷链集散、精深加工、科研创新、农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为目标,以马桥镇为轴逐步发展蔓延至周边乡镇,推动小黄姜产业从“传统农业”向“新质生产力”跃升。

为让这张蓝图“变现”,汝城县坚持在科技驱动和产业升级、绿色循环与低碳运维、品牌建设与市场驱动等方面久久为功,通过联合科研单位进行科创破题、定期调度排忧解难、高频次举办节会等举措,助力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做强变长。

“农疙瘩、金钥匙,小黄姜、大产业。”汝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足要素保障,加速推动小黄姜产业提档升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