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聚焦 消费 农乡 品牌 深度 卫生 监管 曝光 基层 法制 视频

四川泸县:小桂圆“拼”出大产业

2025-09-08 13:48 来源: 中国食品报
 点击:

眼下,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潮河镇后湾村二组的桂圆林里正是一派丰收景象。70岁的果农熊方琴顶着烈日穿梭林间,背篼里装满刚摘下的桂圆,单次采收近80斤。这些新鲜桂圆经去枝整理后,迅速被本地企业装车运走——果农们要赶在果实“退糖”前,将甜度最佳的“泸早龙眼早优二号”送往市场。随着首批早熟品种上市,泸县晚熟桂圆也陆续登场,今年全县桂圆鲜果预计产量达8万吨,产值近7.5亿元。

在后湾村,一棵树龄520年的桂圆“树王”是当地的活招牌,作为全镇3263株百年古树之一,它去年仍挂果上千斤,果实虽小却清甜依旧。这棵古树见证了熊方琴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初种桂圆时,他采用粗放管理,果实小、果肉薄、味道淡;1991年,镇上邀请专家指导嫁接技术、引进新品种,他主动学习,不仅将种植规模从几棵扩大到200多株,品种也增加到六七个。“以前觉得树长得好就够了,舍不得剪枝疏果,后来才知道这是品质好坏的关键。”熊方琴说,如今他会在花枝出头前后各施一次药,剪去一半花枝后再疏果,只留壮枝挂优果;施肥上,他将农家有机肥与秸秆再利用肥、菜籽饼肥搭配,拒绝除草剂和不当化肥;他还摸索出“压枝牵枝技术”,把挂果枝条引到树冠遮阴处,避免阳光直晒导致果实发干。科学种植让桂圆品质和产量双提升,仅潮河镇的龙眼种植面积就达到4.2万亩,人均年增收2000元。

 

果农将新摘桂圆进行去枝处理

泸县桂圆的底气,还来自“晚熟”这一独特优势——8月底至12月初成熟,比福建、两广主产区晚1到2个月。加之当地高温多雨的夏季、温暖湿润的冬季及昼夜温差,配合肥沃土壤和良好排水,造就了桂圆果肉厚实、汁多味甜的特质。如今,这份优势正通过产业链延伸不断放大:在四川宴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新鲜桂圆经预冷、剥壳去核、冷冻定型后,送入冻干机24小时即可制成酥脆的冻干桂圆;烘干桂圆成了茶饮店、甜品店的常用食材;龙眼酒、桂圆果酒被包装成特色伴手礼;龙眼蜜、龙眼酵素等产品也深受市场青睐。潮河镇现有3家农产品企业负责桂圆销售与加工,去年全镇深加工桂圆800吨,产值约1000万元。

科技赋能与农旅融合,更让泸县桂圆焕发新生。潮河镇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农业大学等机构院校合作,推广优质丰产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自2018年以来,实施5200亩桂圆高换工程,优果单价达每斤10元。目前,100亩潮河晚熟龙眼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园正在建设,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打造“七化”智慧果园,以农机替代人力、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同时,潮河镇已连续11年举办金秋龙眼节,吸引游客的同时打响品牌。“下一步要依托泸宜高速出口优势,把百年桂圆林打造成核心景区。”潮河镇农业农村办主任宋炜表示,未来将推出采摘体验、民俗展示、特色民宿等项目,让游客品尝桂圆宴、饮用龙眼酒,沉浸式感受桂圆文化。

从百年古树到智慧果园,从鲜果销售到全链开发,泸县桂圆的“拼”,是老果农拥抱新技术的坚守,是产业链延伸的突破,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正如果农们所说:“以前种桂圆是为混口饭,现在种桂圆是种希望。”每一颗金黄的桂圆,都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农人的匠心。

责任编辑:吴运竑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